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综合(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2.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3. 《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4.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答案】苟:假如,假设连词。
6.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7. 许子以釜甑爨。
【答案】爨:炊,烧火做饭。
8. 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10.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三、简答题
11.请说明通假的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1)同音通假
同音通假的特点是本字和借字古音完全相同。例如“固以怪之矣”中的“以”同“已”是同音通假。
(2)音近通假
音近通假是指古书上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
,是音近通假。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
四、分析题
12.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5)縣:会意。从系持倒首。
(6)鹿:象形。
(7)武:会意。
(8)景:形声。从日京声。
(9)目:象形。
(10)夭:象形。
1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2)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答案】(1)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也就是给……喝。
(2)臣:名词用如动词。可译为“称臣”。
(3)朝: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朝见”。
(4)①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
②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轻”。
(5)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脱身”。
(6)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