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特点包括:①实践性。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②技术性。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卫生教育围绕生产技术教育而进行。③教育性。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重视育人。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②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③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2. 发展性教学

【答案】发展性教学是指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以赞科夫为代表。他认为一般发展的概念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发展性教育的核心是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这种“发展”具有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是具有可持续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具有动态性,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六是具有双向性,教师、学生都要与“教”俱进。

3. 培养目标

【答案】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例如,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技之长。

4. 形成性评价

【答案】形成性评价指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亦称“过程评价”或“学习中评定”。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教学的结果及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评价时应努力搜集各种有用的证据,寻求减弱伴随评价产生的消极情感的各种方法。形成性评价一般可分为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单元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和以学期、学年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可分段进行,指出每一部分或每一步有必要改进的地方,以避免在实施中再出现类似问题,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5.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6. 调查研究法

【答案】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因而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的历史研究法; ②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从而区别于实验研究法。

7. 教师职业道德

【答案】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既受一般社会道德以至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②既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较大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应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和互相尊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有宽广的文化修养。

8.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一种教育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通过

,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

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二、简答题

9.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答案】(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①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为理论指导。

②目标侧重点不同: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③内容不同: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则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④学生观不同:德育多持“评价性”学生观,在教育性与人性之间更强调教育性; 心育持“移情性”学生观,在教育性与人性之间更强调人性。

⑤教育原则不同:德育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当事人澄清其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能力。

⑥下作方法不同: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谈话、说服、评价、模仿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会谈、自由讨论、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

⑦教育后果不同:德育工作的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败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失败或失误,更多地会使受教育者出现抑郁、悲观、耐挫力差,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都以培①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

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

②内容上相互交叉: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③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

④类似的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等进行实施;

⑤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性,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正面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开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