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对CHN大鼠染色体的研究

关键词:大鼠、乳腺癌、染色体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从细胞学角度来阐明染色体在大鼠乳腺癌发生中的变化情况,乳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像其他肿瘤一样,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是当前国内外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由于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研究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在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哺乳动物中,尤其在鼠类中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因为,鼠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基本相似,加之鼠类有易饲养、繁殖周期短,对环境和药物作用敏感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大鼠乳腺癌与人类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似。所以,研究大鼠乳腺癌对探明人类乳腺癌的发病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对癌变基因进行阐明的当今,从细胞学的角度、从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来研究乳腺癌是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因为染色体的突变在细胞形态学上是一种可见的突变,它包括一个完整的染色体或可辨认的染色体片段的活的、丢失或位置上的互换。研究大鼠乳腺癌染色体的变化,可以为乳腺致癌基因的调控、活动状况提供一定的根据,为人类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治癌基因的作用奠定重要的基础。这对探明人类乳腺癌的发病机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工作采用的实验材料是一种自发型、可移植乳腺癌大鼠,简称CHN。 特点是乳腺肿瘤状态稳定,移植成功率在同品系鼠内达100%,特异性强,在非同一品系间移植生长率为0,并且伴存有RNA病毒,C型病毒粒子。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是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G分带法、镜检、显微摄影、核型分析、G带分析等方法,对药品用量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 工作对CHN大鼠进行了染色体形态、数目、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染色体形态的研究:大鼠染色体的形态依着丝点的位置来分为四类,(1)具端着丝点的染色体(telocentric),此类染色体没有短臂。(2)具近端特丝点的染色体(acrocentric),此类染色体的着丝点接近于染色体的一端,使得染色体具有非常短的短臂和相当长长的长臂。(3)具中间着丝点的染色体(metacentric),此类染色体着丝点位于染色体的中央位置,两端的染色体臂无长短之分,是两等长臂。(4)具近中央着丝点的染色体(Submetancentric),此类染色体的特点,略接近于染色体的一端,染色体有明显的长臂和短臂的区别。 将CHN大鼠的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的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CHN大鼠3号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呈现,这与国外研究者所作的正常大鼠的Q分带图片和G分带图片相符合。这说明CHN大鼠的染色体形态并没有因为乳腺肿瘤的恶变而产生变化。 2、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正常大鼠的染色体是2n=42。镜检结果显示CHN大鼠的染色体数目有着明显的减少趋势,通过对10个不足42条染色体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显微照片的分析和研究,发现CHN大鼠的染色体数目呈现出两种变异现象。 (1)染色体缺失:染色体缺失分别发生在5号(20%), 7号(10%)12号(30%),14号(10%),17号(10%),20号(10%)。其中缺失频率最高的为第12号染色体。显然,这种缺失是乳腺癌病毒对大鼠染色体损害作用的表现。缺失的染色体中也许包含着某些基因,他们的正常职能是控制细胞分化,一旦失去,肿瘤就会无控制的增长。 (2)染色体重复:研究中发现CHN大鼠的3号染色体上有三体现象的发生。这种三体性变异曾在人、大鼠、地鼠以及小鼠的肿瘤细胞中得到发现,而CHN大鼠的骨髓细胞也出现这一现象,说明染色体的三体性变异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且也存在于CHN大鼠的骨髓细胞中。这一变异会给这一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造成重复---扩增,为乳腺肿瘤细胞无控制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许是肿瘤细胞能得以迅速生长、恶化的原因之一。 3、染色体结构的研究:G分带的结果显示。在CHN大鼠的染色体分带图片上,未发现有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获得等较为显著的差异。说明CHN大鼠染色体的内部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鼠乳腺癌的发生与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密切相关,特征是染色体呈现缺失或重复。这与乳腺癌病毒的作用有关,从染色体数目变异明显与染色体内部结构变异的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乳腺癌病毒作用于大鼠细胞周期的问题---染色体复制阶段,从而使整个一条染色体在复制时受到干扰,遭到缺失或重复的严重损害,也使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形成缺失或扩增,这都会造成大鼠体细胞内基因含量的失衡状态,导致了大鼠乳腺细胞得以无控制的增长和恶变。 以上研究结果从细胞学角度,说明了乳腺病在大鼠体内发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