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4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6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37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49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 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 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2. 矛盾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 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4. 认识

【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5. 主体和主体性

【答案】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十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

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 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6. 阶级

【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

7. 劳动者

【答案】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它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8.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 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②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每一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而生成与灭亡意味着事物的个体存在过程从属于另外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

9. 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

(1)联系与发展原理的内容

①联系和发展的概念

a.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

b. 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实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②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综合展开的。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③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解释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①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③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所构成的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④才能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这三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10.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

【答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

(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①《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

②《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

③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社会过渡。

(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

①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