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9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16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23

2016年长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28

一、名词解释

1. 词语的替换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体禄”,包括“体米”和“体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

2.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3.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4.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如“长”与“短”、“拥护”和“反对”“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二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二、简答题

5. 请解释语法成分、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形态、语法手段等术语的含义。

【答案】(1)语法成分:语法的功能单位即句子成分,也称作语法成分。是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2)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一式和功能的。

(3)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4)形态:指词与词组合时间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6. 什么是词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根据词的某种语法特征给词所分的类别就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是:(1)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词法特征就是表示词的某种语法意义的形态。(2)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句法特征指的是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词和其它词的结合能力。

7. 什么是词素?

【答案】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必须是包含有意义的,同时,词素必须是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它不可能被分割成几个包含有意义的单位。

8. 怎样证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答案】(1)可以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中的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都是社会习惯所使然,都是约定俗成的。不但语言成分中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中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词汇,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语法,也都是约定俗成的。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就是不同的社会集体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果。

(2)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9. 为什么有些词会在语言的发展中消失?

【答案】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因为逐渐不为人们所运用而趋于消失。

(1)词的消失往往与某些事物的消失有关。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由十客观事物的消失,标

志它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后世的人就无法知道它们。在有文字的语言中; 客观事物虽然消失,但很多标志它的词却可保留在文献中,在描写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其中很多词还要运用,如汉语的“宗庙”“社樱”等等。

(2)有些词的消失与客观事物是否消失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例如解放前通行的“戏子”“迪化”“镇南关”“归绥”等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所反映的旧的思想观点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不相容,因此解放后就为代表新观点的“演员”(“艺人”)“乌鲁木齐”“友谊关”“呼和浩特”等词所代替。

(3)词的消失也可能既不由于客观事物的消失,也不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纯粹是词汇内部的一种调整的结果,例如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目”为“眼睛”所代替,“面”为“脸”所代替,“耳”为“耳朵”所代替; “石”为“石头”所代替; “桌”为“桌子”所代替; “虎”为“老虎”所代替,等等。

10.简述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的原因及其情况。

【答案】(1)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就是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他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现象。

(2)一般说来,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居住在同一地域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彼此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接触的密切和频繁,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在说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学会了另一民族的语言,把它作为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因此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就可能放弃自己的语言,完全采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样,多种语言就逐渐统一成一种语言。例如,满族入关以后,满族人民逐渐不说满语,而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因而汉语代替了满语,两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11.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它们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现: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间语言成分的吸收、结构规则的模仿、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以及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民族的语言,等等。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的地区特别容易发生。

(2)作用: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的情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外来成分,其中包括外来的词、外来的音位、音节、构词词素和句子结构的规则等等。这些外来的东西一经吸收之后就逐渐成为本语言中自己的东西。这是丰富语言的一条途径。

12.简单说明文字的发展过程?

【答案】(1)公元前一千多年,闪美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从词的意义入手(即描绘或用图形提示事物)来造字的方法,只去记录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