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全称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指美、英、法、德、意、比、波、捷、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举行公约的签字仪式上签订的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在英法德三角关系中,法国处于劣势。所以它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英德,并解决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于是美国建议应由多国缔结多边条约,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用公约取代国联,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该公约包括序言和三项条款。
《非战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3个。公约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和平喧嚣,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该公约是法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种保留,根本不能起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裁军根本无从谈起; 欧美各大国各自为政,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机状态。《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的。
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指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小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就磋商14个月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于10月8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间将在巧年内逐步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和诸多的关税壁垒,并废除目前实行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开放墨西哥的银行,电讯,保险及证券业,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加入竞争和投资,包括建立全资子公司,三国同意对所有北美地区的金融公司给予本国同样的待遇; 采取措施防止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公司为逃避美国的关税而将商品经由墨西哥运往美国,三国就原产地问题作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非缔约国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缔约国内设厂,再把本国产品在这些工厂内加工而享受免税待遇进入另一个缔约国; 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以解决涉及环保标准的商业纠纷; 保护版权,专利权及商标权等。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从1994年1月1日起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宣告形成,该集团拥有3.6亿人口,总消费能力达6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美国利用加,墨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扩大出口与投资; 有利于确保墨西哥产品美加市场,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 有利于加拿大把贸易扩大到整个美洲地区,进一步打入拉美市场。
3. 《乌得勒支条约》
【答案】《乌德勒支条约》是指签订于1713年,由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的交战双方签订的条约。《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4. 柏林墙
【答案】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东柏林建立的围墙。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其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丝网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5. 《新欧洲巴黎宪章》
【答案】《新欧洲巴黎宪章》是指于1990年11月,由欧安会43国在巴黎克莱贝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它强调“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己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它对美、苏、英、法四大国9月份签署的确认两德统一的条约表示欢迎,并对欧安会所有成员国在人道、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儿个领域的合作作出了安排。并决定将欧安会制度化和机制化,从而增强欧安会在欧洲裁军、政治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实际上,《宪章》是对1989年以来欧洲政局大变动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它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达成共识的形式,正式宣告了美苏分治德国、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系的崩溃,并勾画了欧洲的未来,对稳定过渡时期的欧洲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6.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答案】(1)《肖蒙条约》
《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 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该条约缓和
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3)《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都是针对拿破仑帝国签订,前者是反法同盟内部签订的条约,后者是反法同盟与波旁王朝签订的和平条约。两个条约签订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拿破仑之前的欧洲旧秩序。
7. “9·1l ”恐怖袭击
【答案】“9·11”恐怖袭击是指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撞击纽约市的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在宾夕法尼亚洲坠毁的事件。据统计,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9·11”之后,小布什政府不但没有收敛其对外政策明显的单边主义倾向,反而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在反恐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表示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是“独断专行”,并且使反恐斗争的含义不断扩大化。小布什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惜开罪别的国家,包括西方么盟国,将美国的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并推动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8.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指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网络攻击等暴力或破坏手段,或以暴力或破坏手段相威胁,来制造社会恐怖,从而实现其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自20世纪中期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现己成为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怖分子更多的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其恐怖活动服务,恐怖器材和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脑恐怖活动和利用生化武器的超级恐怖活动更加引人注目。2001年的“9·11”袭击震惊了全世界,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