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6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具有哪些方面的一般特征?

【答案】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的一般特征可以从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来考察:

(1)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这种共同语言是在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它一经产生并在特定人群共同体中获得统一,反过来又会作为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工具,扩展和加深人们的经济交往与社会交往,成为民族成员间彼此认同的象征和连接纽带。共同的语言对于民族的内聚性、统一性以及历史文化的继承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分散居住在互不相连的地方,彼此没有共同生活地域的人们,是不可能形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只有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之内,共同的语言才能产生,共同的经济生活才能发展,民族文化以及反映在这种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才能形成。民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抵御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

(3)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共同的经济生活主要指一个民族内部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联系,它使民族的各部分相互依存,把民族成员结合为一个特别的整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经济、生产技能以及在内部交换和同外族交换方面的特点。这种共同的经济联系体现了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因而比其他任何关系都更加密切和重要。它是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并对民族的其他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在共同的经济生活、紧密的社会交往和统一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各民族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凭借这种文化传统,各民族一力一面超越自发水平,自觉地提升和表达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又通过连续不断的灌输和教化,将这些价值观念植入民族成员的内心逐渐融入他们的精神血脉,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行动准则与价值追求,最终形成为共同的心理素质。

2.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答案】两党制是英美等国的政党体制。当代两党制出现以下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美国的两党松散的结构,相互的交融是其政党制度一大特征。英国在工党崛起前,自由党、保守党都是有产阶级的代表,而在下人运动基础上建立的丁党虽有较广泛的劳动者支持,但仍然是体制内政党。“二战”后,各政党的成份逐渐向中产阶级发展,保守党和工党的社会基础不如成立之初那样经纬分明。

(2)两党政策与立法的趋同现象是又一显著特点。战后以来至70年代末,英国的两党执行的政策趋同现象异常明显。1945年,工党政府所执行的许多内外政策,如外交、防务、经济、移民、治安、教育和非殖民化等政策,为以后历届保守党政府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巴茨克尔主义”清楚表明了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一致性。趋同现象反映在立法上,政府更迭,执政党并不轻易否定上届政府的立法,而且往往重提下台政府因大选而搁置的一部分议案,甚至是在野时所批评、攻击乃至于反对的某些议案。例如,1970年,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重提被上届工党政府搁置的14项议案; 1974年,工党政府重提保守党政府搁置的15项议案。而且两大政党议会党团中持中间态度的议员逐渐占了优势,两大政党之间因此而有了较多的共同点。两大政党的政策、行动均注重实效,而并不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两党制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每种政党制度都有运行于其中的国际、国内的“生存”环境,环境是恒动而非静止的,所以一党制,多党制、两党制仅指相对稳定的框架性政党运作机制。英国是传统、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但也出现过自由党和工党联合执政的历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虽也实行两党制,但也有其特殊之处,这些国家中小党具有较大作用,在议会中越来越多的政党能占据议席。对立的一方或双方都需要组成政党联盟。如澳大利亚,两大政党一是工党,另一个是自由党一国家党联盟,该联盟比较稳定,先后联合执政31年,实际起着同澳大利亚工党相对立的两党制中另一极的作用。

3.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儒、道、法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由孔丘所创立、孟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其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两书。儒家的政治学说,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方面:

①首先是坚持“为国以礼”(《先进》)的政治原则,这就是所谓的“礼治”。孔子的目的就是以周代的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其次,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德治”思想。孔子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并以此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2)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他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主张以积极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他把慎到的“势”、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他对君主的统治术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许多思想早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1700多年。两千多年来,法家在我国社会虽然一直居于儒家之下,但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老了和庄了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无为而治”,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老子说过:“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由此可见,他的目标还是要达到“治”,具体而言,就是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一种补充性手段,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统治,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一道起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无为而治”主要被作为一种权术思想,成为统治者调节其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当代一些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

儒、法、道三家的治平之学,各有特点、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是这三派思想交错运用、互为表里和互相补充的历史。

4. 总统制及其主要特征。

【答案】总统制属于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1)总统制的含义

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在这种政体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仟,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但由于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二元共和制”。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它首先出现在美国,后来为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所仿效。

(2)总统制的特征

①总统独立于国会之外。总统制下,总统完全独立于国会之外。这种独立性具体表现为: a. 总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而不由国会产生;

b. 总统的权力由宪法明文规定,而不是由国会授予;

c. 总统的任期由宪法规定,而不受国会信任与否的影响。即使总统有严重违宪行为,国会也只能提出弹幼,无权罢免总统。

②总统一人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这种元首是实权元首,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总统一般与政府各部部长组成内阁。总统本人是内阁首脑,独揽行政大权,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由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无须国务员副署。 ③国会与政府完全分离。在总统制下,政府与国会是完全分离的。政府成员不得同时兼任国会议员,不能参加国会立法的辩论和表决,在形式上不能向国会提出法律案和预算案。

④政府成员与总统是僚属关系。在总统制下,政府成员一般由总统任免,由总统领导并向总统汇报工作。政府成员服从总统的决策,总统随时可以解除他们的职务。

⑤政府不对国会负连带责仟。在总统制下,政府不对国会负连带责仟,政府成员只对总统负政治上的责仟,总统只对选民负政治上的责任。国会除可以对总统依法行使弹幼权外,不能以不信任投票迫使总统辞职,总统亦无权解散国会。总统需向国会报告国情,通常以咨文的形式向国会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