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文艺学631语言学综合之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2.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3. 形式教育
【答案】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 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4.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二、简答题
5. 试比较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答案】(1)优美的特征
①侧重于静态;
②显得小巧玲珑,外表光滑;
③显得单纯、不复杂深奥,也没有对立冲突;
④给予主体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愉悦之情,是一种顺向的吸引。
(2)崇高的特征
①侧重于动态;
②凡崇高的对象都表现出伟大恢弘、粗犷有力等形貌特征;
③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④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有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6. 如何理解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答案】这个命题的内涵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有差异性。
7. 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答案】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十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
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8. 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案】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三、论述题
9. 概述美学产生、形成的历程。
【答案】(1)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
①各个部门艺术的理论
在这些部门艺术的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等问题,中国古代乐论中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思想。
a. 中国古代的《乐记》,对音乐的根源、特征、作用都有较系统的论述。
b. 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南齐谢赫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
②两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和文艺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词学》,都是建立在总结以往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③中国古代对“美”的问题也有不少论述,但总的看来,当时对美的认识和真善尚未明确分开。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美学思想中,还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近代的事
①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但鲍姆嘉通在其美学著作中,一开始便不是简单地谈感性认识,而是谈对美的认识,即美感的认识。
②康德、黑格尔: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沿用了“美学”这一术语。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美学是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部门。由于他们把美学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赋予美学进一步的理论形态和完整的体系,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③王国维: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运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