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大学金融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防性需求
【答案】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但是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与现实情况不符。在考虑了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后,惠伦等人论证了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惠伦模型最有代表,他假设有3个影响因素: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与支出的平均和变化情况。即
正相关,与利率r 负相关。
2. 通货膨胀
【答案】指商品和劳货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对于这个定义,有必要增加几点说明:①考察的对象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有别于股票等金融资产的名义货币价格。②指的是货币价格,即商品,劳务与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而非不同商品,劳务之间的相对比价。③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经济周期性的萧条以后出现的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不是通货膨胀。④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水平的上涨。⑤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轻微的价格波动不是通货膨胀。不过,这一数量标准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
,批发物价指数胀的敏感程度,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衡量指标有三个:消费物价指数(CPI )
(WPI ), GNP 平减指数(GNPdeflator )。
3.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in dex, CPI )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答案】消费价格指数(CPI )
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
即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与非流动性成本b
4.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参与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家共同建立一个跨国的区域性中央银行,各成员国内部不再设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区域性中央银行是建立在若干地域相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与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而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的诞生,则标志着欧盟的成员国也开始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
5. 通货膨胀税
【答案】通货膨胀税指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故称之为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T 为通货膨胀税,M 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i 为通货膨胀率,
买力。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而直接增加其收入; 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为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 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通货膨胀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6. 表外业务
【答案】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其中,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利息差额的贴现金额; 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属银行的承诺业务;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主要类型,通常是为投标人中标后签约、借款人还款及履约保证金等提供担保的书面保证文件。
7. 金块本位制
【答案】金块本位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各,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己开始萎缩,这时货币制度己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 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式中,为每一单位货币所丧失的购
8. 金融压抑
【答案】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金融压抑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提出的一种理论,揭示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政府当局对金融得过分干预,严格管制(人为压制)利率和汇率,使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以至不能充分动员国内储蓄资源而过分依赖外资,政府义不能有效地抵制通货膨胀,从而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反过来又进一步采取金融压抑措施,形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简答题
9. 国际收支不平衡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随着各国经济日趋国际化,对外经济与对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相应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程度也越来越深。
(1)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①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存在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而外汇的供给不足,从而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币的国际地位降低,可能导致短期资本外逃,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②如果一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不仅会严重消耗一国的储备资产,影响其金融实力,而且还会使该国的偿债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不能自拔,这又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并失去在国际间的信誉。如20世纪80年初期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债务国出现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所致。
③国际收支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币汇率下浮,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收回本币,这会形成国内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引起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和绝对下降。
(2)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①持续性顺差会使一国所持有的外国货币资金增加,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抢购本国货币的情况,这就必然产生对本国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由于市场法则的作用,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就会上涨,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对本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②持续性顺差会导致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为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顺差,那么就是意味着国内大量商品被用于出口,可能导致国内市场商品供应短缺,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出口公司将会出售大量外汇兑换本币收购出口产品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货币投放量,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资本项目出现顺差,大量的资本流入,该国政府就必须投放本国货币来购买这些外汇,从而也会增加该国的货币流通量,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③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容易引起国际摩擦,而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就意味着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因其顺差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