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所、光子所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 政治家

B. 学术人才

C. 新国民

D. 实业人才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国民”,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

2.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活动,到某小学开展了分时段分项日课堂教学的系统观察。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

A. 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B. 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 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C

3. 1966年,受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苏联开始新一轮教育改革,矛头直指1958年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即( )。

A. 片面强调提高智力水平,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B. 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忽视提高智力水平

C. 片面强调生产劳动教学,忽视理论知识教学

D. 片面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学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1958年教育改革得失的掌握程度。1958年,为了解决升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苏联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

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简称《法律》)。《法律》规定,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公益劳动是中学的首要任务,青年工人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被视为进行完全中等教育的最主要的学校类型。教育改革的着重点放在了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上,强调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但顾此失彼,这次改革削弱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1966年,受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苏联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矛头直指1958年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即片面强调生产劳动教学,忽视理论知识教学。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4. 某本科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这一选题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地方是其( )。

A. 创新性

B. 价值性

C. 规范性

D. 可行性

【答案】D

5. 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奥古斯丁

【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一直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并获得了关于理念的各种知识。但进入肉体以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忘记了原来在理念世界里获得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忆),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眼睛向上,转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质、共相(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一一善。柏拉图所要求的这个“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甲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活动; 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6. 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

A. 五经博士

B. 视学制度

C. 博士弟子制

D. 察举制

【答案】C

7. 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成熟论

C. 环境决定论

D.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之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 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8. 《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施教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

A. 循序渐进

B. 及时施教

C. 启发诱导

D. 教学相长

【答案】A

9. 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