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8管理学(含公共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效价
【答案】日标效价又称目标价值,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估价,即对组织所提供的诱因或报酬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主观估计,衡量其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这些诱因或报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的需要。
2. 事务型领导者
【答案】事务型领导者又称为维持型领导者,是致力于维持现状的守业式的领导者,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秩序,使企业系统能高效、稳定的运行下去。事务型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事务型领导者对组织的管理职能和程序推崇备至,勤奋、谦和而且公正,以把事情理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引以为豪,并且重视非人格的绩效内容,如计划、日程和预算,对组织有使命感,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3. 战略性计划
【答案】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任务不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而在于看清企业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战略性计划的内容包括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制定一系列战术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战略性计划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是长期性与整体性。长期性是指战略性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 整体性是指战略性计划是基于组织整体而制订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4. 计划
【答案】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它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
(1)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计划管理工作。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 ②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计划的分类。企业计划根据计划的广度,可分为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根据计划的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根据计划的层次,可分为目的或使命、口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项目和预算等。
(3) 计划编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动计划→确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5. 社会责任
【答案】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是:第一,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一般而言,企业与管理者应该承担以下几种社会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的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有效的控制应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以下特征:
(1)适时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2)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4)弹性控制。
7. 试述组织文化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影响。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井且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和激励力的价值系统。组织文化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员工
组织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人在一个组织中是否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需要组织化的制度分工,将全体成员进行制度化的安排,而且还需要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能够认同自己工作的组织,能够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能够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这些都是制度和规则难以发挥作用的。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统一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利益指向,将员工凝聚为一个团结整体。这就是组织文化所发挥的凝聚作用。
(2)激励员工
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有助于职工获得较高的心理满足。因为在具有优秀组织文化的组织中工作,员工能够感受到温暖,能够进行深度的沟通,并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优秀的组织文化所树立的良好的组织形象会使员工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为这样的集体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规范行为
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一旦这样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就会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在心目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在的约束机制。这个约束机制可以强有力地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使全体职工的行为与组织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
(4)树立良好形象
组织同个人一样,都应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形象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塑造企业形象,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会通过企业的外在物质特征和员工的行为展示给社会。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员工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容易为社会所接受,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取得社会的支持提供帮助。
8. 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l )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力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第_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