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实行的大学区制中,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是( )
A. 教育部
B. 北京大学
C. 科学院
D. 人学院
【答案】D
2. 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 )提出来的。
A. 黄炎培
B. 陈鹤琴
C. 陶行知
D. 蔡元培
【答案】D
3.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自尊的需要
C. 认知的需要
D. 审美的需要
【答案】B
4. 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转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 )。
A. 实验法
B. 访谈法
C. 观察法
D. 问卷法
【答案】C
【解析】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不具有阅读能力,所以不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另外,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也不宜采用实验法。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观察法。
5.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十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A. 综合课程
B. 核心课程
C. 选修课程
D. 活动课程
【答案】D
【解析】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
,在于手脑并用,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
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6. 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分为“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分为“好孩子”“尊重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两个阶段; 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定性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7. 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
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 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 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8. 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
A. 皮格马利翁效应
B. 俄狄浦斯效应
C. 布莱特效应
D. 布朗效应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基本观点的理解。美国的布莱特在进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科尔伯格等人在其后一些学校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观点是成立的,由此将其称为布莱特效应。
9. 按照关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
A. 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 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 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 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答案】B
【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v 一划和教材等。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识别这种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内容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答案选B 。观察课程分类和课程概念,好多次考试中都有涉及。
10.在下列四个阶层中,称之为“四民之首”的是( )。
A. 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