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表现为: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当作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
(2)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没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直观性,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4)不彻底性,表现为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
2.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卞义的生命。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卞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 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
【答案】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认了事物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4.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答案】正确。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5.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
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6. 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论述题
7. 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