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19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2.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分类的原则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综合考虑地下水的若干特征进行分类。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盆水、卤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理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

②潜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多数情况下,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③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

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项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3. 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案】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该过程是大气降水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和各自特征包括: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己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

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叫漫流阶段。

坡面漫流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日,小部分渗入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

4.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有:

①生境多种多样

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

②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土壤的发育与大气直接接触,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③平均生物生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大

环境的多变使陆地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和各种类型的演替比较明显。

④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a. 与热量气候带相适应,植被或生态系统也呈带状分布。

b. 由于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2)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其特征有:

①广大水域环境的特征比较均一且变化较缓和,较少出现极端情况。

②水生生物分布范围广泛,系统类型也比陆地少。

(3)区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5. 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

6.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

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

,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动(称加里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