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F21管理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者与领导者
【答案】管理者(manager )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而领导者(leader )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领导者和管理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
(1)从范围看。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领导的本质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authority )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之不同,领导者(不论是组织正式任命的,还是从一个群体中崛起的)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power ), 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个有成效的管理者。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尽管如此,从确保管理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的立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好的领导者来从事直线管理工作,而把领导才能相对较弱的人调整到参谋的职位上。
2. 职权(Authority )与授权(Power )
【答案】职权(Authority )指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做出决策、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而进行奖惩的权力。通常也被称为制度权或法定权。
授权(Power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上级将自己的部分职责和相应的权力授予给下级,最后考核其成果,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手段。至于具体的工作方法、措施、步骤等,上级一般不予干涉,下级有权自行处理。在授权关系中,上级对下级保留有一定的指挥权和监督权,而下级对上级负有报告情况和完成任务的责任。
职权是一种权力,属于静态的名词,而授权更强调一个过程,属于动态的名词。
3. 组织文化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其任务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其特征包括:
①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②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③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④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4. 管理技能; 概念技能
【答案】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它分为三类:
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核算技能、市场营销人员的产品营销技能、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技能等;
②人际技能。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如管理者得与上下左右及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产生交往,建立一种复杂的协调关系;
③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如管理者对组织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等。
5. 标杆管理
【答案】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是指通过学习他人而寻求生产改进和提高的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实施,80年代后期在美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标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选定一个值得学习的企业,立下一个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学习网络观摩学习,将该企业的长处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使组织获得全面革新,最终达到领先的目的。标杆学习的内容涵盖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功能发展和协调。
标杆学习在空间范围上可分为内部的标杆学习、外部的标杆学习、功能(通用)的标杆学习三种。①内部的标杆学习是与组织内表现最好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学习改进; ②外部的标杆学习是对相同产业中最好的企业(往往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与学习; ③功能的标杆学习是对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服务、流程的企业(可以是产业内的,也可以是产业外的)的比较与学习。
6.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二、简答题
7. 请举例说明现场控制,并分析现场控制的优缺点及管理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现场控制,又称同期控制或同步控制,是在活动进行当中的控制。在活动进行之中予以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偏差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类控制工作方法主要为基层主管人员所采用,最常见的现场控制手段就是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
员的活动。
(1)现场控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现场控制具有指导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②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一旦发生偏差,可以马上纠正,是及时有效的控制手段。
(2)现场控制也有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容易受管理者时间、精力和业务水平的制约,管理者不能时时对事事都进行现场控制,只能偶尔使用或在关键项目上使用; ②应用范围较窄,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现场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很难进行现场拧制,如科研、管理工作等,几乎无法进行现场控制; ③现场控制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情绪,伤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地运用现场控制的手段,对于控制标准能够精确确定,问题和成果容易衡量的工作可以多采用现场控制的手段,在进行控制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好控制标准; 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不要让被控制者产生抵触,和被控制者进行双向沟通,双方一起进行现场控制; 控制工作是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结合,要注意这三者的结合运用,加强事前控制,减小现场控制的压力。
总之,现场控制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监督是指按照预订的标准进行监督; 指导是指管理者针对下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纠正偏差的活动。要充分发挥现场控制的作用,一方面要制定好标准,另一方面对控制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8. 什么是非正式沟通? 管理人员如何看待和管理非正式沟通?
【答案】(1)非正式沟通是指以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活动。其主要功能是传播职工所关心的和与之相关的信息,它取决于职工的社会和个人兴趣、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有以下特点:①信息交流速度较快。这是由十非正式沟通传递的信息都是与职下的利益相关的,而且没有正式沟通那种机械的程序; ②信息比较准确。由于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由此获得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 ③沟通效率较高; ④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职工由正式沟通不能获得满足的需要可由此得到满足; ⑤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
(2)管理人员对非正式沟通应采取的看法和管理
①非正式沟通是客观存在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从以上对非正式沟通优点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非正式沟通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与正式沟通方式相得益彰,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②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例如在运用沟通激发冲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非正式沟通来激发良胜冲突。另外,非正式沟通渠道效率高、信息准确,有效利用这种渠道必然会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
③对非正式沟通信息中的错误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从非正式沟通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一般比较分散,当产生信息失真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利用非正式方式加以解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