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题库>城镇环境规划题库

问题:

[单选]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

A .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B .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假设某年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了纸币160亿元,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元,这会引起()。 80;0.5;纸币贬值。 80;2;购买力降低。 160;2;通货膨胀。 160;0.5;购买力提高。 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左右,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消费决定生产。 生存消费的比重明显增加。 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消费结构已经得到了改善。 下表是“2002~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根据材料,针对这段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交换出现下列变化() 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把商品交换变成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把流通手段变成购买手段。 阅读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内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20世纪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会给自然环境打下烙印,产业转移同样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影响城市发展规律的主要理论。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