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必备复习题库3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o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2. 《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该刊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反映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它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3.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4. 《开智录》
【答案】《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00年11月1日创刊,是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自办的机关刊物,由郑贯公主编。其后,梁启超聘请郑贯公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开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