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18写作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哪些? 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论述。
【答案】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人的文学
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己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文学革命以后,文学性散文创作兴起,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①刘半农最早提出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但其所谓“文学的散文”还包括小说、杂文等,并没有从几种文体中独立出来。
②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③周作人小但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而且常作散文批评,强调好散文需具备饶有“趣味”的内容,“平淡自然”的气质,追求能引发读者体味思索的“涩味”与“简单味”,他的散文批评也更能从一个角度切近散文创作的规律,上升到美学批评的高度。
总之,周作人的这些理论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热潮相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试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作为小说主人公,老舍对祥子的性格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和塑造,表现在:
(1)祥子是诚实和踏实的
祥子有自己“卑微”的理想,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并把买一辆车作为生活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
(2)祥子的性格有一定缺陷
祥子不合群,有点别扭、自私,只知道死命赚钱,这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
(3)祥子最后完全变了个人
祥子变得懒惰、贪婪、麻木、缺德,他打架、使坏、逛窑子……“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么毁灭个人”,他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正是对祥子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的深刻概括。
总而言之,《骆驼祥子》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
剧,其深层的意蕴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中可以感受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
3. 谈谈《憩园》《寒夜》对于巴金创作的意义。
【答案】《憩园》《寒夜》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志着巴金开始向成熟作家转变,具体表现在:
(1)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发生了变化
从小说的叙事上看,巴金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增强了作品本身的现实穿透力,主要表现为:
①由充满激情的呼喊转向冷静、沉思的深层分析
巴金的小说创作到“激流三部曲”发表的时候,达到了风格的成熟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生活的热忱,作者本人始终是作品中一个无形的形象,在作品中大声的呐喊呼号,大段议论,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到4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寒夜》中作家一改以往的直接呐喊、批判和议论,转而变成一种冷静的、沉思的、深层的分析。
②家庭题材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
巴金从对大家庭、大家族的描写,转变成关注普通的、随处可见的小家庭,关注这些小家庭中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变化给人们以新的启发,作家以往对大家庭的描写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义,而对普通小家庭的描写在更大意义上带有普遍代表性,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笔法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尖锐。以往众多人物复杂的关系,在《寒夜》中变成了一种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描写。但作品并不因为这种关系的简单、描写的朴素而缺乏魅力,反而更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和现实的穿透力。
(2)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民族特色
从小说的艺术上看,小说在艺术上继承和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民族特色,具体表现为:
①在结构上,以杨、姚两家的生活为线索,双线并用,或是平行发展,或是交错扭结,相互映衬,十分得体。另外,悬念手法的运用使故事的叙述引人入胜。
②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叉进行的手法,多方面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在意境上,借鉴了中国占典文学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既有浓厚抒情氛围又有象征意味的境界,“憩园”是当时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隐喻和象征。
总之,《憩园》与《寒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巴金告别青春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巴金开始专注于文学技艺的斟酌,向一个成熟作家转变的标志。
4. 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诗人群的艺术创新。
【答案】现代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将,其他代表诗人有施蛰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