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物资学院会计学811管理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2)第一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3)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4)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5)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2. 有观点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请你从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阐释该观点的道理。
【答案】控制作为管理职能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是管理者知晓组织目标是否实现及没有实现的原因的惟一办法。
(1)控制作用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具体的方面:
①计划。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控制活动提供了回到计划的关键联系。如果管理者小采取控制,就小知道行为是否朝着目标和计划前进,也不知道未来应采取什么行动。
②向员工授权。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员工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③保护工作场所。管理者应当进行恰当的计划活动,保护组织的员工、设备、数据和基础设
施。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实施支持性的计划有助于减少灾难给商业的持续运作带来的影响。
(2)控制的重要地位:
①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保障。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控制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没有控制就很难保证每个计划的顺利执行,而如果各个计划都不能顺利执行,那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没有控制,计划目标就得不到保障。
②控制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手段。控制工作提供授予了权力的下属工作绩效的信息和反馈,因此管理者应该授权,同时管理者对下属的决策负有最终的责任。管理者通过授权,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来了解目标进行的状态,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那些重大决策,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使组织的结构也调整得非常有效。
③控制是使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在组织制定目标到目标实现这一时间段中,组织内部和周围环境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变化,如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政府的新法规的颁布实施,组织内部人员的变动等。这些不仅会阻止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要视情况的变化对目标本身进行修改。控制系统帮助管理者预测和确定这些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从而使组织能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
④控制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变化的内外环境会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主管人员对现状不满,要改革、要创新、要开拓新局面。此时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定的计划,确定新的现实目标和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并且在其过程中对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控制对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没有控制,管理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是有道理的。
3. 路径一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答案】(1)路径一目标理论是罗伯特·豪斯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
①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路径一目标”是指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下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路径。
②根据路径一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还是作为未来满足的手段。
③四种领导行为:
a.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指导他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以及他们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与具体指导;
b. 支持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的关怀;
c. 参与型领导。参与型领导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d. 成就导向
型领导。成就导向型领导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④路径一目标理论的两个情景变量:
a. 环境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
b. 下属的个人特点:控制点、经验和直觉能力。控制点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影响自身行为的认知程度,包括内向控制点和外向控制点。
(2)路径一目标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领导行为类型应结合环境因素和下属个人特点进行选择,具体表现为:①相对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完好的任务来说,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宜采用指导型领导方式; ②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采用支持型领导方式,可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 ③若下属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则不宜采用指导型领导; ④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层级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性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⑤对于内向性控制点的下属,采用指导型风格可使其比较满意; ⑥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导向型领导将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高绩效的预期。
4. 知识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案】从企业组织分析的角度,知识经济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资本的相对稀缺性、资本的货币形态的可转换性等特点决定了资本是工业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使得知识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产业革命的发展伴随着劳动生产者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分离。由于某种原因被剥夺了物质生产条件的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求生存条件,从而为下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被企业雇用后,他们只能根据雇主或其代表或者代理的要求来表现符合其利益的行为。整个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构造都是以劳动者与其物质生产条件的分离为基本假设的。然而,当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质上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人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知识都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知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的。知识形成、积累、创新的速度影响着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影响着不同知识所有者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决定着企业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5. 请分析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的缺陷都在哪里?
【答案】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的缺陷分别如下:
(1)外部审计缺陷: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乙}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