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北方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馈控制
【答案】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的两个方面。
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
①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己经铸成的差错的无能为力的弊端:
②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收并付诸实施。
前馈控制的的困难在于; 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关系,在实际下作中,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2. 目标
【答案】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期间想达到的最终成果。一个完整的目标,首先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其次,目标应当是可以度量的,通常可以用一个或者是一组数量指标来表示。
日标的特点:①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层级体系; ②组织的日标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 ③目标是多样的。
目标一旦明确,管理人员就必须完成两项工作:①通过计划工作将目标分解; ②协调统一,使企业组织的各种愿望尽可能地与所明确的目标统一起来。
目标的性质:①目标的层次性; ②目标网络; ③目标的多样性; ④目标的可考核性; ⑤目标的可接受性; ⑥日标的挑战性:⑦目标的信息反馈性。
二、简答题
3. 非正式沟通有何特点? 管理者应该如何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
【答案】企业除了需要正式沟通外,也需要并且客观上存在着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职工所关心的信息,体现的是职工的个人兴趣和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
(1)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②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
③非正式沟通效率较高;
④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⑤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非正式沟通中的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2)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和评价非正式沟通,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①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消灭、阻止、打击都是不可取的。
②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管理人员可以“听”到许多从正式渠道不可能获得的信息,“知道”谁在传播这些信息,谁最喜欢这些信息,管理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需要传递但又不便从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利用非正式沟通进行传递。
③对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
4. 成果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1)财务分析的日的是通过分析反映资金运动过程的各种财务资料,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弄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以及投资能力,以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
(2)成本分析是通过比较标准成本(预定成本)和实际成本,了解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通过分析成本结构和各成本要素的情况,了解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的影响程度,以找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
(3)质量分析是通过研究质量控制系统收集的统计数据,判断企业产品的平均等级系数,了解产品质量水平与其费用要求的关系,找出企业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组织下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确定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提供依据。
(4). 职工成绩评定是通过检查企业员工在本期的工作表现,分析他们的行动是否符合预定要求,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
5.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哪些程序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呢?
【答案】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即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为了利用机会。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以下程序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正确理解决策制定的每个阶段。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它包括8个基本步骤。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的结果。对于每个阶段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且使每个阶段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区别利用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者在处理常规问题时用到的模仿
先例的决策。而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惟一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当管理者面临结构不良或者独特的问题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它要求采用非程序化决策方法现裁现做,根据问题定制解决方案。实世界中,很少有哪个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的或完全非程序化的,这是两种极端情况,绝大多数决策是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作为领导者应该正确分析每次问题出现的原因和采取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使之得到合理地解决,最终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遵循有界理性的决策标准。尽管完美理性存在着局限性,管理者仍然被期望在制定决策时遵循理性的过程。管理者知道一个“好”的决策者应该做哪些事情,包括识别问题、考虑备择方案、收集信息以及果断地但又是谨慎地采取行动。因此管理者被要求具备正确的决策行为,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会对他的上级、同级以及下级表明他们是有能力的,以及他们的决策是理智的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方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换言之,他们所接受的决策方案只是“足够好”的,他们的合理性受到他们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总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认真分析目标的可行性以及解决力一案的合理性,从决策制定的每个阶段入于,遵循有界理性的评判标准,使资源更有效的利用。
6. 讲述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的异同?
【答案】(1)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指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当组织规模逐渐扩人时,管理工作量超出原有管理者所能承担的范围。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管理者不得不委托其他的人来分担自己的工作,依此类推,而形成了组织的等级制或层次性管理结构。
一个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具体地根据组织规模的大小,活动的点以及管理幅度而定。一般说来,组织的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
①高层管理:主要任务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②中层管理: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成果和制订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
③基层管理: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
(2)管理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这三种技能分别是:
①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问的关系的能力。管理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取决于人际技能。
③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较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3)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