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喀什大学文学理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2.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3.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4. 文学活动
【答案】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5.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
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6.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7.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8.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联系
①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必须以对作品、对形象的具体欣赏和感受为出发点,从观念出发而不从具体的作品和形象出发的批评不是正常的或正当的批评。
②高度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判断力是批评家从事批评活动的基本条件。深刻的、独具创见的批评,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家欣赏和把握作品的深度和获得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的程度。
(2)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 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即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②程度不同
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③特点不同
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 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像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
④范围不同
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
⑤思维方式不同
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10.什么是灵感? 它需要哪些条件及触发它的原因。
【答案】(1)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触发原因
灵感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而至的,恰恰相反,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需要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这表明,灵感的出现是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表现。灵感被触发的原因便是长期积累之后,作者已经放弃专注的沉思,但由于某种触发,而将中断的神经重新连接,从而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从脑海中迸发了灵感。
11.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现之含义。
【答案】(1)诚挚的情态含义
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情感的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起的,不是由艺术技巧造就的,而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2)艺术的呈现的含义
艺术的呈现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淦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