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音乐学院637中西方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牧童短笛
【答案】《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一首钢琴曲,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只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2. 吕骥
【答案】吕骥是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职于鲁迅艺术学院。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3. 王光祈
【答案】土光祈是音乐学家。其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涉及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东西方音乐比较等领域,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王光祈在我国最早系统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
4. 麦新
【答案】麦新是词曲作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出色的活动家、编辑、优秀的词曲作者和理论研究下作者。其代表作有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游击队歌》、《行军》等,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对口本帝国主义的愤恨; 儿童歌曲《马儿真正好》、《儿童哨》等,通过明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刻画出儿童天真、乐观、朝气蓬勃的形象,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纯洁感情; 吕骥的《保卫马德里》、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等歌曲是为他的词作谱写的,观点鲜明清晰,文字简洁易解,形象生动有力。他还发表多篇关于音乐创作、音乐运动、音乐批评等方面的文章,如《略论聂耳
的群众歌曲》、《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等。
5. 左翼音乐运动
【答案】“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井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有:聂吓、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比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聂耳、田汉和任光组织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田汉、任光、吕骥等人成立的“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6. 谭小麟
【答案】谭小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谭小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浪漫曲》、《弦乐下重奏》及《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谭小麟的音乐风格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鲜明印迹,创作讲究作品的整体布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创作和教学中都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并力图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在当时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二、简答题
7. 简要介绍萧友梅。
【答案】(1)生平
萧友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和音乐,1912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再次留学德国,学习理论作曲和教育学,并曾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建国立音乐院,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直到1940年逝世。
(2)贡献
①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回国后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曾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导师,于1922年将其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女了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科任主任、音乐科主任等职。在蔡元培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这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②音乐创作上,声乐创作是他的最主要领域,代表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南飞之谚语》等,作有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别校辞》; 器乐创作上,改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还有大提琴曲《秋思》等其他作品,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器乐创作开拓者。
③在学术研究与理论著述上,著有《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钢琴教科书》等。设立民族器乐演奏学科,推广民族音乐,尝试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为课程纳入教学。
8. 简述吕骥的音乐创作。
【答案】吕骥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9. 简述《黄河大合唱》的结构、风格与历史地位。
【答案】(1)结构:这部作品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唱》(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个乐章在内容、主题、形象、表演等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是具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
(2)风格上,它的音乐既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其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
(3)历史地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型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0.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案】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 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 《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