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820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B)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答案】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1)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

(2)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

2. 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有概括性吗?

【答案】(1)词义为了准确地反映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义项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2)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如“鲁迅”概括了各个时期的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老年鲁迅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性别、籍贯、民族等,所以即使是专有名词也是有概括性的。

3. 语音具有_____属性、_____属性、_____属性。

【答案】物理; 生理; 社会

4. 下列四组复句的后一分句,有的能加“但”或“却”,有的不能加能加的请加上,并说明意思的变化:不能加上的请说明不能加的原因。

①a 他这个人既聪明,又能干。

①b 他这个人既聪明,又黑心眼。

②a 他一方面说你聪明能干,另一方面又说你心眼好。

②b 他一方面说你聪明能干,另一方面又说你蛇蝎心肠。

③a 无论你说了他什么坏话,他都尊重你。

③b 无论你说了他什么坏话,他都记在心里。

④a 如果说你是个聪明人,那么他也是个聪明人。

④b 如果说你是个聪明人,那么他就是个笨蛋。

【答案】①b 的后一分句可以加“但”或“却”; ②b 的后一分句可以加“但”,加了以后原并列复句变为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是对立的关系。①a 和②a 之所以不能加,是因为原句中的前后两分句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但”表示转折,一旦加上就会造成语义关系的矛盾。③为条件复句,

④为假设复句,加上“但”或“却”都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

5.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

叱咤风云 精雕细刻 居高临下 老马识途 倩人捉刀

危如累卵 落拓不羁 披沙拣金 不刊之论 泰山北斗

【答案】(1)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2)精雕细刻:精心雕琢,细致刻画。比喻十分认真,非常细致。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和刻意追求完美的精神。

(3)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 临:面对; 面临。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亦形容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

(4)老马识途: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5)倩人捉刀:请人代作文章。

(6)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7)落拓不羁:落拓:放浪; 不羁:不受约束。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

(8)披沙拣金:拣,挑选。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9)不刊之论: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10)泰山北斗:北斗,北斗星。比喻德高望重或者有卓越成就而被众人敬仰的人。

6. 说明语体的基本属性。

【答案】语体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民性

任何一种语体从产生到发展都是千白万人长期创造的结果。语体系统的建立是长时间很多人运用语言的结晶,是全民族的集体财富。语体是不可能依靠某个个人来创造的。同时语体是为全民服务的,对全民具有约束力。地域方言、社会方言都有某些特殊或特定的使用群体,有某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语体与此不同,它只是运用全民共同语的功能变体。

(2)体系性

语体是一个系统,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谈话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时评语体、公文语体、广告语体等等。任何一种语体类型的组成要素也是体系化的,涉及语音、词汇、句子、修辞格、篇章结构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等。在一定历史时期,语体系统是稳定的、封闭的,这使得不同的语体可以区别开来,但语体系统也是发展的、变化的。

(3)层次性

语体是有层次的,现代汉语语体系统就是不同的具体语体类型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语体的层次性要有一定的限度,语体系统不可以无限制、无休止地划分下去。语体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语体类型的划分,标准应当一致。

7. 什么是调值和调类? 试举例说明。

【答案】(1)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即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如,星(x īng )是阴平调,调值为55。

(2)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同一种方言中,可以归纳成几种调类。现代汉语中主要有四个调类,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 去声(51)。如,起(q ǐ)调值为214,调类为上声。

8. 发音操练

(1)念普通话声韵配合表两遍,把其中声母、韵母与自己方言发音不同的打上符号,多念几遍。

(2)朗读下面一段文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二、论述题

9. 先看例子:

(1)God be with you.>Good bye.>Bye.(“>”表示演变的方向,从左到右)

(2)“在不在? ”“在。”

我在哪里见过你?

(3)把酒言欢。

醉把茱萸细看。

我把这事给忘了。

问题:请分析以上事实反映了什么样的语言演变规律? 语言演变有什么特点? 结合例子说明。

【答案】(1)例1反映了语音的演变,从God be with you到Good bye,再到Bye ,可以看出语音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例2反映了语法的演变,“在不在? ”“在。”完整的结构应该是“你/他在不在? ”“我/他在。”例子省略了主语,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3反映了语法演变中最常见的“语法化”,语法化相当于“实词虚化”,“把酒言欢”中的“把”是“拿”的意思,有具体的意思,“醉把茱萸细看”中“把”的实义开始虚化,但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意义,可以解释为拿,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而“我把这事给忘了”中的“把”已经完全虚化为介词。

(2)语言演变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①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