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之医学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医患关系
【答案】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病人为另一方的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
2. 心理卫生的研究角度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1)病理学角度: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如脑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发生异常,即使心理异常现象较轻微,也可定为异常。大脑无明显结构损害,但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引起大脑功能失调,也可认定有心理异常。
(2)统计学角度:许多在变态心理学看来是属于异常的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会或多或少的有所表现,与心理异常患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强度上差异而已。用统计学方法,把大多数在统计坐标上分配居中者视为正常,两端者视为异常。
(3)文化学角度: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正常情况下,人与其文化氛围协调一致,否则为异常。但这种标准会随时间的变迁而变化。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源
【答案】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
二、简答题
2. 简述心理护理的原则。
【答案】心理护理的原则主要有:
(1)交往的原则:通过交往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需要、减少孤寂。交往有利于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启迪的原则: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不断用医学知识、医护心理学的知识向病人宣教解释。给病人以启迪,从而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3)针对性原则:根据每个人在疾病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对策。
(4)自我护理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良好的自我护理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病人在医护人员帮助下,以平等的地位参加自身的医疗活动。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性应激源
【答案】心理性应激源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要求或过高的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答案】(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
(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症、戒断综合症、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3)社会功能受损;
(4)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内;
(5)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