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92中国文化史之中国文学史新著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江西诗派
【答案】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芋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 王孟诗派
【答案】王孟诗派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又称“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王孟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螟》《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3.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人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4.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5. 苏辛
【答案】“苏辛”是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6. 韩孟诗派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以及贾岛、卢全、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搞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占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二、简答题
7. 汤显祖《牡丹亭》主要人物有哪些? 第十韵《惊梦》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答案】(1)主要人物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紫钗记》《南柯记》柑日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陈最良、春香、杜宝等。
(2)《惊梦》
《惊梦》是《牡丹亭》中最富有神韵与表现力的一折,主要描写主人公杜丽娘的美貌与娇羞,描写她对美与爱的发现与拥抱。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为了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经过了精心准备,临行前又细细梳妆,悉心打扮,极尽千娇百媚之态、娇羞万种之容。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春闷万种,杜丽娘一入花园便如痴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这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识得的叹息,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感喟。现实中解决不了的困惑、幽怨和涌动着的春情,只能在梦中靠五彩的如意世界来体贴关怀。
《惊梦》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令人感佩、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之一,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
8.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梦窗词的创作。
【答案】吴文英,号梦窗,其词被人称为梦窗词。他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力求
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他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艳。其词远祧周清真(邦彦),近承姜自石(夔),算得上是婉约派词人中的姣姣者。梦窗词的创作特色具体表现为:
(1)艺术境界虚实变幻
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吴文英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他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景,将常人眼中的虚境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的著名怀古词,《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开篇打破登高怀古词写眼前实景的思维定势,而以出入意表的想象将灵岩山和馆娃宫等虚幻化,把灵岩山比拟为青天陨落的星辰。这是化实为虚。西施的遗迹本是一片废墟,而作者却以超常的联想,逼真地表现出当年采香径中残存的脂香腥味和响屐廊里西施穿着木屐漫步的声响,化虚为实,亦幻亦真,境界空灵。又如怀念亡姬的《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黄蜂”二句,则是亦真亦幻。黄蜂扑秋千,为眼前实景; 亡姬生前纤纤玉手在秋千上残留的香泽,本是由于痴迷的忆恋而产生的幻觉,而着一“有”字,便将幻觉写成实有。
(2)章法结构跳跃变化
在章法结构上,吴文英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秩序,把不同时空的事物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中。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他的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寻。这就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如他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便典型的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全词分四段,主要写对亡故恋人的思念,相思中又含羁旅之情,时空多变,反复穿插。第一段写独居伤春情怀。主导空间是绣户,随着思绪的翻腾流动,空间意象从西城跳到湖上圈船又转换到吴宫。第二段回忆十年前的艳遇,而“春宽梦窄”又包含着现时的感受。第三段总写别后情事。过片思绪回到现实的水乡寄旅,接着又跳到别后寻访往事和当时分别的情景。时空上有三次跳跃变化。第四段总写相思,又穿插着别后的眺望与期待,相聚时的欢情和离别时的泪痕,时间又是几度变化,空间也是从眼前跳到辽海又回复到江南。时空突变,情怀隐约闪烁。他不是按惯例将一时情事写完后再续写另一情事,而是交错穿插,词的结构是由一个个缺乏逻辑、理性联系的片段组成,其内在的联结点是跳荡的思绪。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类似于现代的意识流手法,不易为古人理解,曾遭到张炎的批评。
(3)语言文辞生新奇异
①吴文英对于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打破常规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和“落絮无声春堕泪”,都是将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直接组合,无理而奇妙。
②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