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所以,“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日标运行。

二、简答题

3.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小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这是一国范围内的政府财政支付短缺而形成的危机状态,严重的将使国民经济崩溃。

(2)金融风险。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创新,投资和金融自由化速度加快,国际游资和投机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全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外贸依存度加大,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加大,国家产业的开放,日益对民族产业带来强大冲击,产品和贸易被外资控制,一旦国际市场波动过大,就会将潜在的危机演变成现实的危机。

(4)资源被侵害。资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发展中国家的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往往受到大国的凯觑,资源被侵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间为争夺资源,甚至可能演化成战争。

(5)信息和技术损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信息和技术共享和自保并存。在一定时效内,经济信息和技术具有排他性,也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信息和技术的外泄也将危害经济安全。

此外,生化、毒品、经济犯罪、恐怖活动等也都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

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5.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答案】(1)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①变革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让发展中国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际分工; 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提高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和竞争能力; 要求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货币与发展资金问题,增加技术的转让,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市场。

②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本国的资源,并享有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行为的权利,取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限制性商业活动。

③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 改组现有的国际机构;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

(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

①各国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

②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反对各种霸权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合作竞争、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④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⑤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

⑥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3)我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推动者。建立国际新秩序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因为: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 其三,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是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其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