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二)15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三)30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四)42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五)56

一、辨析题

1.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2.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间题联想起己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己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3.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答案】错误。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则完全相对。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往往需伴随着条件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 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如食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4.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小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一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二、简答题

5. 《大学》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战国末至汉初儒家学者论述“礼”的著作汇编,是儒家学派分化后又趋融合的产物。《礼记》中有不少内容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些篇章是直接记述或论述教育的,《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自程朱之后,《大学》便从《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宋元以后的封建教育都以“四书”为基本教材。《大学》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纲领

,教育《大学》中把大学教育的纲领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这属于性善论的观点。善德既明就目的在于“明明德”

,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是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要做“新民”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实质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私”

贯彻这条纲领。

(2)《大学》确立了大学教育的程序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骤。按照儒家的观点,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这就是封建教育的实质。

在八条日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只有完成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根据各自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在教育上产生了两人派别。宋明理学主张格万物、知天理; 陆王心学主张格吾心、知心性。一派强调读经书、道问学; 一派强调静省思、尊德性,两派主张对教育发展影响极大,这成为研究宋明以后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

6. 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熟谙外国语译员的新式学堂,它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外国语译员而设立的专修外国语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866年增设算学馆,这标志着同文馆开始变为综合性学校。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增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目,相互衔接。

(2)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己通,方许兼习别艺。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儒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致贯穿始终。

(3)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注重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前3年侧重外国语的学习; 后5年偏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自开馆后,即以译西书为要务,先由外国教习翻译,后由学生襄助或自译。京师同文馆为戊戌变法前国内译西书的重要场所,另附设翻译处、藏书阁、天文观察台等。

(4)京师同文馆在重视学生传统封建道德习惯培养的同时,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如由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其中就有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强盗逻辑,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外国教员课上、课下向学生自由谈论基督,以兜售他们的“基督文明”。

(5)同文馆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佼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到外国人手中,总教习为洋人,教员也以洋人居多。

(6)京师同文馆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