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述报》
【答案】((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吐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2. “白卷事件”
【答案】辽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1973年6月30日参加大学招生的物理化学考试,回答不出考题,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给有关领导的信,表示对文化考试“有着极大的反感”。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指示在《辽宁日报》上发表。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加卜编者按,发表张铁生的信。编者按明确认定:“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四人帮”本来就把当时的文化考试视为“反攻倒算”,得到张铁生的信,如获至宝,立即作为“反潮流”的典型,大加颂扬。《人民日报》和全国报纸都加以转载。《文汇报》于8月2日转载,比《人民日报》还早,8月4日起又就此信开辟《选什么样的人上大学》专栏。8月29日,该专栏发表署名姚青新的文章《劝君莫奏前朝曲一一评对张铁生一份答卷的几种不正确的议论》,把“文革”之前的17年称为“前朝”,暴露了“四人帮”的改朝换代的反动观念。这一事件即“白卷事件”。
3. 羊枣
【答案】羊枣原名杨潮,是我国的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和国际问题专家。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积极支持并协助出版《每日译报》、《译报周刊》、《导报》并为这些报刊撰写社论、专论。1939年流亡香港,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开始用“羊枣”笔名为《世界知识》半月刊撰写国际政论文和军事评论,并任国际新闻社编委,在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附设的新闻学院授课。香港沦陷后转赴桂林、衡阳、福建永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7月15日,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1月11日被秘密处
死。其译、撰著作有《中国抗战与苏联》、《苏联的国防》、《战略论》、《太平洋的暴风雨》、《论太平洋大战》等。
4. 《中国军人》
【答案】《中国军人》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于1925年2月在广州创刊,初为旬刊,后改月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周恩来组织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进步军人的群众性组织。《中国军人》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刊物的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它的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还结合实际问题组织读者讨论,引导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在军校师生中发行,还专送各军,在全军范围内都有影响,一期发量达两万多份。
5. 《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6. 《点石斋画报》
【答案】《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雷同,主要由“奇闻’夕、“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画师多为写实派画家,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刊出版至1898年停刊。
二、简答题
7. 试析《新青年》杂志的批孔运动。
【答案】《新青年》提出的改造思想、提倡新文化的路径首先是从批判占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入手的。
(1)批孔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死后分裂而成的军阀、派系斗争更加激烈,国会成为权力的战场,最终被强力解散,此时,思想界出现了强大的逆流,为袁世凯帝制制造舆论的尊孔运动又活跃起来,国会重开之际,讨论的中心话题就是孔教问题,段祺瑞等公开支持保留宪法草案中的尊孔条文。陈独秀面对严酷现实,认定反对正统儒家思想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前提。
(2)批孔运动的行进
在《新青年》杂志上首先打响批孔之战的易白沙认为,孔子学说是进步的,独夫民贼利用孔子是有悖于孔子精神的。陈独秀则猛烈抨击尊孔逆流,大力批判儒家思想,他认为,孔子的三纲五常,与西方共和立宪制度的独立、平等、自由原则相反,要实现真正的共和立宪,就必须批孔,批孔是中国各种问题之根本,其他政治、学术问题都是枝叶。陈独秀对孔学的批判,打破了思想界的沉闷,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批孔斗十吴虞大胆抨击孔教,痛斥孔子,影响一时。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新青年》反传统的思想取向,在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东方杂志》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固有文明”是判断是非、为人处世的标准,现在西洋学说破坏了中国的文明和标准,造成国事丧失、精神破产。两刊的争论影响一时,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也更加深入。
(3)批孔运动的评析
批孔运动是以陈独秀、吴虞、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先锋掀起的一场振聋发赣的反传统运动,它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他们相信,欲救中国之积弱,必须从文化上作根本的改造。虽然他们视中国的文化传统为前进的阻力和障碍,认为传统的价值需要重新评估,但却走上了急进地否定传统、反传统的道路,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不过,他们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是把反尊孔、辟国教与反对复辟帝制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批判的。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有力冲击了旧思想旧道德和愚昧落后的观念。《新青年》的启蒙思想对当时苦闷的青年人犹如一剂良药。
8. 简述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答案】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经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百般扭曲,形成了以下三个十分显明的特点:
(1)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闻法律制度也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在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原则承认“主权在民”。袁世凯上台后,由于其统治地位极为虚弱,自己又无政治理念,因而不可能公然抛弃自由新闻体制及其理论依据“主权在民”的原则,而只是对这一体制及其理论依据进行扭曲与破坏,以适用于其反动统治的需要。
(2)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在立法上,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中华民国的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因而只能暂时沿用前清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制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至于司法机构,虽然原则上仿效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但并未真正做到,地方审判厅大多未建立,实际上仍由地方行政机关兼理司法,如初级和地方管辖的案件由县知事兼理。在诉讼过程中,刑讯、体罚手段仍被袭用。
至于半殖民地的色彩,则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租界制度未被废止,“治外法权”原则未被废止,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未被废止。
(3)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
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大都为旧封建军阀所窃据。这些旧军人毫无民主观念,横行霸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