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以划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自有什么特征?
【答案】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四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当然,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因此,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惟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结绳记事,用燃放烟火保持远距离联络等。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到来之后才有了改变。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印刷媒介己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伴随着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卫星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电子传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①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距离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
②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③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2. 组织内传播一般有哪些渠道?
【答案】组织内传播的渠道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对其具体阐述如下: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①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之习。
②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③上行传播,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 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②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
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3. 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1)大众传播含义大众传播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部分互动媒体等由固定的中心向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
(2)大众传播的影响
从政治方面看,表现如下:
①可以为民主政治过程提供公开讨论的场所,使政治候选人为公众所知并传递不同的信息及意见。
②从政者及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利用接近媒介的优势实施其权力。
从在文化方面看,表现如下:
①建构社会现实的一个首要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使大众分享共同的文化身份。
②占用民众大量的闲暇时间,比其他任何机构对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更大。
(3)大众传播研究核心
以信息产品作为起点,向前研究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后研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及其影响,同时考察技术、个人、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4. 请画出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
【答案】 图(略)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一一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
(1)这个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①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②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③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 中进行这种选择。C 为B 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
④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 的信息。
⑤f 表示反馈。其中fBA 是受众B 向传播者A 发出的反馈,fBC 是受众B 向媒介组织C 表达的反馈。C 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 的反馈的影响。fCA 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 发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 的意图。
(2)这个模式的特点如下:
①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②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