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2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2.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3.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4.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二、简答题
5. 《等待戈多》如何体现荒诞派的艺术特点?
【答案】《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反传统戏剧的特点,对世界当代文学产生广泛影响。《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戏剧冲突与完整的戏剧情节
《等待戈多》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抛弃了情节结构的连贯性、逻辑性,而采用重复再现法,让开端、结尾、场景和生活片段等重复出现,来强调生活的单调乏味、荒诞无聊。
戈多总是等不来,天天如此,可是剧中人仍然等待,他们的等待不免显得荒诞。第一天树木光秃秃的,第二天却长出四五片叶子; 第一天爱斯特拉贡的鞋子不合脚,感到疼痛,第二天随便找到的鞋却非常合脚; 波卓第二天变成了瞎子,而幸运儿变成了聋子,剧本没有作任何说明; 人物无缘无故摔跤,爬不起来; 口中说要离开,却原地不动,等等。这些细节表明世间事物的变化是没有缘由的,不可预测的,因而是荒诞的。人物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只是像木偶一样动作。这一切都具有荒诞的特点。描写荒诞并不自贝克特始,但他笔下的荒诞表现得极为彻底。
(2)人物没有个性,性格破碎
《等待戈多》剧中人物像木偶一样,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性格,更谈不上个性,角色甚至可以对换,被抽象化为现代西方人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具有随意性,剧本里他们叫爱斯特拉贡和弗拉迪狄米尔,舞台上他们互相叫戈戈和狄狄,一个想自称卡图尔,另一个想自称阿尔贝。另外,人人倒在舞台上,身体的不同在这“堆肉”中消失了。爱斯特拉贡、弗拉狄米尔、波卓和幸运儿只是同一种存在的变异,他们并无重大的不同。
(3)语言荒诞离奇
贝克特认为艺术创作要“集中”,这种集中尤其表现在语言上。《等待戈多》的语言没有逻辑性,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语无伦次、自相矛盾,既反映不了人物的个性,也无法在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如一开场戈戈、狄狄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犊、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6. 简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
【答案】“多余人”出现在俄国历史舞台上不是刹那间的现象,它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到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再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再到冈察洛夫作品中的“睡神”奥勃洛摩夫,“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充实鲜明起来。
(1)聪明的废物——奥涅金
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
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奥涅金具有所有“多余人”的共性,即聪明,博学有才华; 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奢侈空虚的生活; 仄恶自己的生活圈子却不得不依赖于它; 有理想却缺乏实干精神、坚强的毅力; 精神苦闷不知所措,最终迷失自我。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即他对新生活充满了, 隆憬)厌恶旧有的社会体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毅力,事事不能坚持到底,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更加阴郁、孤僻,被称为“聪明的废物”。
(2)当代英雄——毕巧林
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的“多余人”形象。此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统治者的残暴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前途黑暗渺茫。与第一代的代表奥涅金相比,除了拥有“多余人”的共性,毕巧林更狂热,更玩世不恭,更损人利己,更具有破坏性,表现得更加孤独、更加忧郁。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毕巧林的两大个性。他是一个极端的冷热矛盾结合体。一方面渴望生活,具有丰富的感情与奔放的激情,另一方面又对生活和人类丧失信心,往往激情与冷漠并存,显得喜怒无常。他年轻聪明富有激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也因此对社会看的更透彻,心灰意冷的更彻底,可又止不住幻想,幻想过后又是更大的失望。所以毕巧林的玩世不恭、碌碌无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已是一个拥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一个冷静地怀疑着、分析着、求索着的个体。他比奥涅金有才能,也敢于真诚地把自身的弱点与毛病都无情地抖落出来,他是一只勇于与风雨搏击的海燕,因而他的命运也更具有悲剧意味。
(3)理想的斗士——罗亭
屠格涅夫《罗亭》中的同名主人公罗亭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第三代“多余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罗亭最大的特点是雄辩,最大不足是缺乏实干能力,因此成了典型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与奥涅金、毕巧林相比,罗亭更光彩夺目,更具有行动力。他是为了理想而活。罗亭用其热情、勇敢的言辞在青年人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之萌生出高尚的思想和感情,激励他们去行动,去战斗。在进行革命斗争的道路上,罗亭是最优秀的革命传道者。虽然很多工作由于缺乏毅力而失败,虽然一生漂泊,虽然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摆脱不了“多余人”的宿命。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罗亭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真理与理想之火始终在他的胸中燃烧,为了公众利益,他永不妥协。最后,当他战死在巴黎街头,读者可以看到一位英雄的崛起。在众多“多余人”中,罗亭无疑是最富有人性色彩与悲剧色彩的。
(4)昏睡之神——奥勃洛摩夫
19世纪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是“多余人”的“终结者”。冈察洛夫敏锐地感受到了俄国革命的来临贵族阶级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是时候平民知识分子挑起革命重担了。因此他塑造了一个具有“黄金一般美好心灵的”废物。他是一个罕见的好人,却整日耽于幻想、昏沉度日,不理会周遭的一切,不希望生活中有任何变动。虽然有理想,有改良计划,但是从来不付诸实践,友谊和爱情都不能使他振作起来。他是一个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