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社会排斥长久以来备受社会学者与政策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排斥与个体适应、人际行为的关系。然而,对于社会排斥是会激发个体积极的人际行为,还是会促使个体回避人际行为,现有的研究结论间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一、以往研究中社会排斥启动方法是多样性的,其引发的社会排斥感受不同;二、以往研究中未对排斥后人际行为实施的对象进行区分,即受到排斥的个体在面对实施排斥者和未参与排斥者时,其人际行为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创设不同的社会排斥情境,引发个体不同水平(程度)的社会排斥感受,进而考察受到不同水平(程度)排斥的个体对于实施排斥者与未实施排斥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包括人际交往愿望与人际交往行为),及其关系的内部心理机制。
首先,本研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个体遭到某个团体或个体的消极注意、言语拒绝或关系剥夺,致使其关系需求遭受阻碍的现象,并依据大学生活的实际编制了社会排斥情境。通过操作不同的社会排斥情境,诱发被试的社会排斥感受,最终形成两个能够激发不同程度(水平)排斥感受的排斥情境。接着,使用自编的社会排斥情境激发个体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感受,并考察了遭受不同程度排斥的个体对于实施排斥者及未实施排斥者的人际交往倾向。最后,考察了拒绝敏感性等个体特征在社会排斥与人际交往倾向间的作用。
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自编的社会排斥情境能够有效激发被试不同程度的排斥感受。
(2)与控制组相比,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了个体对于实施排斥者与未实施排斥者的人际交往愿望与行为,但不同程度(水平)的社会排斥引发的个体对于实施排斥者与未实施排斥者人际交往的愿望与行为无显著差异。
(3)社会排斥水平与拒绝敏感性在受排斥个体对于实施排斥者的人际交往倾向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即拒绝敏感性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排斥水平上,对实施排斥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存在差异。
本研究结果既有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果,这对于社会排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