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9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3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隐性采访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答案】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祥式。使用隐性采访,记者必须注意这样几点:(1)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到可能会遭遇到的种种“不测”。
隐性采访,尤其是参与式隐性采访,所面对的并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主要是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的对象,其中不少是社会的不法分子或者敌对分子,故而这种采访往往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访前准备工作的周全与否极为重要。比如,隐瞒身份要考虑到乔装打扮成什么身份,如何“装”得像,是否会露“马脚”。否则,一旦被对象识破,势必导致采访的失败,甚至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2)要严格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没有征得对象同意而实施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我国法律所保护的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权益是否受到侵犯的法律问题,也涉及到记者是否遵守社会公德的问题。为此,隐性采访切忌滥用、乱用。这就要求记者一方面要懂得不是什么人与事都可以成为隐性采访的对象的。凡是进行批评性、揭露性的隐性采访,其采访报道的对象必须是违反有关法律或者法规的,或者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同时必须是不属于法律禁止公开的信息。
(3)在具体运作中,隐性采访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隐性采访一般是在显性采访无法获取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才“被迫”使用的。由于缺少采访对象的支持与配合,隐性采访常常有着很大的难度,材料的采集也往往难以完整,而且还容易引发新闻诉讼。为此,隐性采访在使用中要尽量与显性采访相结合,尽量求得对象的支持。此外,在使用隐性采访中,对那些事件的旁观者、目击者或者受害者,也可以使用显性采访的方式,以使获取的材料更全面、更可靠。
2.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来说,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作用。不搞采访,写作便是一句空话; 采访搞不好,写出的新闻报道质量必定低劣。采访决定写作。
(1)从新闻报道的来源和形成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报道,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因为采访具有主观认识客观的特性,而写作离开了采访就不具备这种特性。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成就、新经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
第 1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