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2. 焚书坑儒

,【答案】焚书坑儒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博士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而废分封之举。丞相李斯予以驳斥,认为古今异治,三代之事不是法。进而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所有《诗》、《书》及诸子百家书,一律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此议获准,于是民间所藏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次年,有侯生与卢生相与攻击秦始皇,后逃亡,始皇闻之大怒,使御史拿问诸生,将其中犯禁的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及儒士坑于咸阳,并告之天下。后世多认为这是秦代暴政的一条主要罪证。

3.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4.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

,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

,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

,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

,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5.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6. 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

,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

,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思为“述圣”

二、简答题

7.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1)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他所说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实质上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的、外在的、终极性的教育目的的纠正。

(2)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3)杜威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目的,那就是引导新生一代适应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8.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答案】(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9.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在这一方面,中外许多教育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1922年起,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主持开展了实际教育调查,以期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1923年,孟禄介绍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来华帮助发展科学教育。推士在华两年,先后调查10省24城市200多所学校,讲演200余次,并撰文提出改进中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给中国科学教育以一定的促进。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力一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 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研究; 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

,比较系统地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中心。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编《智力测验法》

介绍了各种智力测验方法。1922年秋,测验编制进人高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帮助编制量表和培训专业人员,并成立犷由陶行知负责的编制测量委员会。委员会与东南大学和北京各大学合作,编制了智力与教育测量量表约30多种,在全国各地进行试验。同时,为各省县视学、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员举办讲习班,还公推陆

,1924年出版说明书,共包括65个测验。除理论研究、量表编制外,志伟订正“比奈一西蒙量表”

不少学校将此应用于学校教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帮助。

在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的推进下,当时教育界和学术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自学辅导主义等方法,为人们所耳熟能详: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10.“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

【答案】“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 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

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指出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达到“变民风,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在政治统治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民众就会为了追求利益,挺而走险,便会形成如同洪水一样的灾难。教育就是要起到提防社会“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