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924经济学(含宏、微观)之宏观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答案】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2. 均衡产出
【答案】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 、i 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来表示。
图 均衡产出的决定
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上图中,B 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上图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3.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答案】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4. 总需求曲线
【答案】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所示。
图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 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5. 周期平衡预算
【答案】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这就要求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消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也难以实现。
二、简答题
6. 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答案】(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 S. Duesen berry)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βy ,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但在短期,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哪怕收入下降了,因此,短期消费函数表现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示,C L 为长期消费曲线,其保持稳定不变。假设经济在y 1时衰退,消费者收入下滑到y 3,按照C L ,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应该下滑到C L3。但由于消费者很难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此时只会下滑到C S3,即短期消费曲线不在C L 上,而是C S1。同理,如果在y 2时消费者收入下滑,此时短期消费曲线为C S2。此种消费能上却难下的现象,被称为“棘轮效应”。
图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长期和短期消费曲线
同时,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认为,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周围人的收入等比例增加,则消费者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消费者周围人的收入增加比例更大,则消费者可能会强制提高自己的绝对消费量,此时会导致增加。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cYL。式中,WR 为实际财富,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 为工作收入,c 为工作收入
的边际消费倾向。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高,中年人较低。
(3)永久收入理论
永久收入理论是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