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常见的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学测验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在一定群体中的等级,也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常见的教学测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教学测验的类型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安排教学。
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考查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补救教学,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一般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而自行设计和编制,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进步请况的测验。
(2)特点和作用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之用。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大,得分的范围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 要求试题有很强的
鉴别力。这种测验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困难的效用,且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能用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哪些学得较好,哪些没有学好,需要补救。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在于为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种测验一般在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时,或者所预测的学习结果非常具体并有明显的顺序的情况下采用。
形成性测验:一般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它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但它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间成绩的比较。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一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实现的。
总结性测验: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测验的内容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已经具备常模、效度、信度、施测程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条件的心理教育测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都可以是标准化测验,而标准化学绩测验则是标准化测验的一种。由于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所以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这种测验在国外使用比较普遍。
教师自编测验:由于学校科目繁多,教学检查需经常进行,而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是实际教学中应用最多和教师最愿意用的测验。
2. 什么是社会规范的认同?
【答案】(1)认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英语中认同有两种表示含义。
①用于表示个体认同(identity )。如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等。自我认同是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一种人格发展的成熟状态。它是个体综合先前自我、心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和未来希望六个方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此种自我肯定的感觉,即认同感或统合感,又称自我认同感。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反的现象,即为角色混乱,代表一种发展迟滞或行为偏差的不健康、小成熟状态。
②用于表示社会认同(identification )。如认同人物、双亲交叉认同等。这是指个体向外汲取行为范式、价值观、意念等。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
(2)我国学者认为,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
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3. 如何从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入手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知识的应用是通过具体化来实现的。具体化过程主要包含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四个彼此相连而又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环节。
(1)审题
审题是丁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子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心理学的观点,即分析间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审题是知识应用过程的首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审题,同时要使学生善于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审题技能。善于审题必须先善于读题,其次要有合理的程序。此外,要使学生学会善于改造问题,如把抽象的复杂关系形象化; 或省掉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约化; 或把简缩的语言加以扩展,确切把握题意。
(2)联想
联想即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之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的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联想是使抽象化或概括化的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联想活动的进行将因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对所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有扩展与压缩、直接与间接、意识到知识的重现与意识不到知识的重现的分别。
(3)解析
解析即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已知和未知双方的内部联系,寻找解决矛盾的条件和方法。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解析是具体化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具体化的水平。在教学中应对解析技能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可以遵循心智技能形成和培训的规律,来教授、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
(4)类化
类化也称为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类化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是在审题、联想与解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类化的进程将因课题的难易、同例题的差别程度以及己有抽象知识的领会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难度较低、同例题和样例的差别较小的问题时,类化的进程是高度缩减的、直接的。如果是初次应用刚刚习得的知识,或眼前的问题同例题差别较大,一时难以辨认其本质特征时,类化通常是展开的、间接的。
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是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这四个成分的执行有一定的顺序,且每一成分是下一成分执行的前提。同时,它们有时并不是经过一次执行即可成功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以及外界的帮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