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4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4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35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46
一、名词解释
1. 移情
【答案】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2.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3.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4.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5. 学堂乐歌
【答案】学堂乐歌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兴起于清末,这时随着“新学”的举办,在新式学堂里开设唱歌课蔚然成风。这种在学堂中传唱的填词或自创歌曲,即成为学堂乐歌。
6. 巴洛克艺术
【答案】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巴洛克艺术潮流对当时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波及到雕刻、绘画、家具、服装、音乐等领域。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①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②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③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④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⑤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⑥浓重的宗教色彩; ⑦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7. 题材
【答案】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等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事件、人物和故事。
8. 风格
【答案】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选择题
9.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刘勰
B. 顾恺之
C. 齐白石
D. 康定斯基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著名画家齐白石,它己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这段话的大意是: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 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10.“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人甚至在描写异邦的世界时也可能有民族性。”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别林斯基
B. 果戈里
C. 马克思
D. 歌德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文学战斗的传统》,它的大意是: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其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三、简答题
11.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
【答案】(1)艺术反映现实美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正是以这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源泉。
(2)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日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3)艺术是审美对象
①在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的范畴中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就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主观世界审美意识加工改造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
艺术作品就成了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它相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艺术作品如一件雕刻或一幅绘画或一座建筑或一部小说或一出戏剧,作为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它的美并不因欣赏者或审美主体能否认识而有所增减。《蒙娜丽莎》是美的,它能给大多数欣赏者以美感享受,但也决不会因为少数人因审美意识、审美修养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不能欣赏,它就变得不美了。
12.联系实例,说明园林艺术的特点、功能以及与建筑的关系。
【答案】(1)园林艺术的特点
①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