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采访(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2.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全称新华通讯社,成立于193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的国家通讯社,提供实时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等,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法定的新闻监管机构。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汉语)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也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

3. 旅途通讯

【答案】旅途通讯是指以“记地”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编缀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

4. 第一手材料

【答案】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中介人转述,直接从客观事物或事件现场得来的材料。它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对记者而言,第一手材料最接近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源,较之第二、三手等间接性材料,它的可靠性、准确性的程度更高,还可以作为间接性材料订正、检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识上的加工:①核实材料的真实性:②鉴别材料的全面性:③判定材料的深刻性。

5. 记者的群众工作

【答案】记者的群众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专属于新闻单位的群众工作。同时,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等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通联部的工作。通联部

的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通讯员和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

6. 新闻发布会

【答案】新闻发布会(NewsReleaseConference ),是各种机构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团体,从1983年开始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首先发言,然后回答记者提问。遇有重要外宾访问或举行大型国际会议,接待或举办单位以及有关国家驻所在国的使馆也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会谈内容或会议情况。

7.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8.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记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的明显特点是时间很紧,采集到的资料很多、头绪也多,常常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因此对记者采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展示并凸显对象主体的价值”的理解。

【答案】“展示并凸显对象主体的价值”的理解包括以下方面:

(1)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在消息、通讯类文体的写作中,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又要凸显信息所包含的新闻价值。

①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

②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前提是,记者能以慧眼识之。如果没有真正把握新闻事实的特别具有价值的地方,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把握也就缺乏相应的深度;

③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需要对此进行突出和放大。具体方法有很多种:

a.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这样做通常是与对某些局部采用简略的叙述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叙述上的强势和文字的凝聚中心;

b. 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在一部分新闻作品中,背景是因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而设的。背景的交代有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文字,却对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c. 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和增强报道的效果。

(2)体现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受众对于新闻评论,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评论对象有何议论价值? 于我有何意义? 他们不会去关心在他们看来没有议论价值的问题,不会去关注与他们毫无关系的评论文章。因此,新闻评论的作者必须注意揭示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这种揭示,有时是直接的提示,有时则是间接的暗示。

10.在新闻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了

【答案】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竞争和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竟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新闻活动中,竞争表现为记者与记者之间的竞争,栏目组与栏目组之间的竞争,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等。同样,同事之间,栏口组之间,各电视台之间也有合作。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不存在没有竞争的合作,也不存在没有合作的竞争。

(2)竞争不排斥合作。

即使在新闻竞争很激烈的香港,各新闻媒体记者之间也有合作,并非任何时候都剑拔弩张,否则会两败俱伤,更何况我们的新闻媒体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竞争之外更有合作,形成合力的一面。1997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说:“团结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新闻工作者要谦虚好学,向群众学习、向同行学习。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

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新闻资源共享、合作写稿等。既竞争,又合作,是矛盾的统一,也是我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规律之一。既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又要敢于合作、善于合作,正确运用既竞争又合作的规律,推进记者的工作,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尽心竭力。

11.怎样较好地用事实说话?

【答案】事实能说话,但怎么把话说好,说得感人,就有艺术上的讲究。从采写角度讲,应注意下述四点:

(1)精选事实。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面对众多事实,记者不能不分主次、事无巨细地端出事实的全过程,而应当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精选出最为典型的事例。

(2)多细节,少议论。用事实说话并不排斥议论,但是,这种议论必须依托于事实,要为事实服务,即通常讲的要成为点睛之笔。要做到这些,议论时就应当注意:①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 ②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3)多解释,少晦涩。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事实就没有很好地说话。此时,责任心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