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艺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3.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4.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5. 文学活动
【答案】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6.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7.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8. 戏仿
【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③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①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 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 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 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③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 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痘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10.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案】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其主要特征是:
(1)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现代主义文学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