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4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评述《大公报》之“四不方针”。

【答案】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号上,张季莺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趣》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1)“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强调不以言论作交换,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强调该报没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夕,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实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论,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表述。“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大公报》坚持这“四不”方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

2. 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唐朝的官报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这些报状的特点主要有:

(1)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2)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