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辨析:新闻讲究客观性就不能讲究倾向性。
【答案】这种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式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报道者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两者并不冲突。
(2)新闻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新闻倾向性产生于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新闻机构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报道。十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各个阶级、集团、党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党派,必然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法,影响、控制新闻机构,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制作、传播新闻,通过新闻报道替某个阶级说话,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还表现为思想性、战斗性、趣味性等。凡是通过事实的报道,体现某种思想,宣扬某种观点,批判某种现象,去影响受众的思想、行动,都属于新闻的倾向性。
(3)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各的首要条件。
2. 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答案】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包括以下六刊一报:
(1)主编《生活》周刊
10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生活》周刊初期只印1000多份,大多数是分赠职教社社员。
②邹韬奋接任主编后新辟《信箱》专栏,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万份。1932年1月,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己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了两期“紧急号外”。1月30日,又出版“临时紧急特刊”,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1933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
④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游历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国、瑞十、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2)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
01935年11月,《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邹韬奋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②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3)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他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4)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①邹韬奋流亡到香港后,又创办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韬奋将《生活日报周刊》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重点放在批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上。②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一同被捕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生活星期刊》也在12月被国民党查封。
(5)在上海创办《抗战》
1937年7月,韬奋出狱,8月又在上海创办《抗战》3日刊(由于租界当局无理干涉,后改为《抵抗》),系统报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反映群众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抵抗》恢复原名《抗战》之后移到武汉出版。
(6)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
1938年7月,邹韬奋创办的《抗战》和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在汉口出版,韬奋主编。该刊最高销量30万份。1941年2月,《全民抗战》被当局查封,韬奋第3次流亡来到香港。
(7)香港版的《大众生活》
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大大加强了在港的抗战宣传力量。十二月太年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大众生活》只得停刊。此后邹韬奋再也没有办报刊的机会。邹韬奋和许多居港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 的东江纵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
总之,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
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
3. 简析“作为框架的新闻”。
【答案】“框架”是指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 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在这里,框架是指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诊释规则。
但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框架有双重含义: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皮亚杰的“基模”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
4. 简述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论争过程。
【答案】(1)世界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国际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流向不合理、内容不公正的现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力量悬殊,发展极不平衡。
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新闻信息的流向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前者流向后者,而由后者流向前者的却微乎其微。
③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种种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
(2)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而作的斗争
以1976年为界,建立新秩序的论争历程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①论争的第一个阶段
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问存在着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
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认为,争取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必须与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结合起来。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发达国家的代表进行了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