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2.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答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指1901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的奏折。主要内容有:

①第一折强调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各类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等;②第二折提议停止捐纳实官,取消书吏,改进刑狱,裁撤屯卫、绿营等;③第三折主张广派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译外国书籍等。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江楚三折”。

3. 官督商办

【答案】官督商办是指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指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推行了作期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5.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6. 《马关条约》

【答案】《马关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日双方主要代表分别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④増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7.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答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抗日的民族团结。《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政政府的政策纲领,它不仅给人民指明了走向顺利的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9.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答案】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臣,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创办了淮军,领导了洋务运动,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时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东方俾斯麦”,那么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必须也应该是全面的。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

内在观念的冲突,尤其是晚清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显得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也就是传统的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这样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进行评价,就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分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尽管李鸿章的作为体现了个人思想的进步性,但在旧有的体制下,他依然无法摆脱旧有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充当刽子手,他所主持的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无法摆脱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模式,兴办实业所获得的财富也大多被据为己有,后期所创办的北洋海军也被当做私人博弈权力的筹码。因而从这面来说,李鸿章的思想依然带有局限性。

10.简要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点来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割占方面,在《南京条约》中,英国抢占香港岛,《马关条约》贝帳定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具战略地位的台湾和澎湖等地大片领土割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方面,《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加上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巨额的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使他们生活的更痛苦。

(3)开放通商口岸方面,《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新开通的通商口岸之外,又新开了四个通商口岸并有内河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