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水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利用的难易程度,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有效水,不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无效水。植物从一定体积的土壤中能吸收利用的水量,取决于土壤质地、导水性、土壤中实际含水量、根系的密度和吸水能力以及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反映了土壤水分的数量和能量水平,也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吸持和运动状态及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2. 气溶胶粒子

【答案】气溶胶粒子为大气悬浮圆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其半径一般为1x10~1x10cm ,多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抱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人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3. 土壤形态

【答案】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4. 褶皱构造

【答案】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此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5.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

2-8

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6.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7.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称之为“硅铝层”

“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8.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二、分析题

9. 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水量的调配方面,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三人效益,做到因地制宜。

(3)“南水北调”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0.谈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班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太阳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对地球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偶极磁场,当太阳风等离子体吹向地球时,使地球磁场被太阳风包围,形

,成地球磁层。一方面(好的方面)由于地球磁层的存在,使得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不能到达地面,

,总有一部分高能带电粒子闯入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坏的方面)

磁层内,被磁层禁锢在地球高空。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电离层指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 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而形成的。

①较高的电离E 层和F 层,因太阳短波辐射强烈,电离程度高,自由电子密度大,主要反射短波电波。

②电离D 层,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较弱,电离程度差,自山电子密度小,只能反射长波。

③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激发电离层大气分子进一步电离,使离子浓度增高和吸收电波增强。尤其是太阳耀斑爆发后,会引起地球向阳半球面短波信号衰减或中断。

(3)对地磁的影响

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地球上发生磁暴时,磁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从而影响野外工作,尤其是磁力探矿。同时,对军事战斗,以及飞机和船舶的定向、定位也都带来影响。在高纬度地区,经常出现极光现象,也是太阳活动引起的。它主要发生在100~200km的高空,有的高达1000km 。现代研究认为极光是围绕地球两半球的一种大规模放电过程和表现形式。这种放电过程,是通过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4)太阳活动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太阳活动引起太阳辐射的改变,导致气候相应的变化。

①树木年轮的生长状况,受当时的气温、降水的影响,它既记录着气候历史的变化,又反映了太阳活动的情况,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符。

②黑子的11年、22年或更长周期,与我国历史上大范围旱、涝灾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地震活动同太阳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11.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答案】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