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673文学评论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民体”

【答案】“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骄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2. 人的文学

【答案】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文艺座谈会时发表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提出,对我国现代乃至当代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与传声筒,失去了其自主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4. 新感觉派小说

【答案】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新感觉主义产生于日本,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感觉、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描写中去,以快速节奏和特殊手法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刘呐鸥最先向国内介绍该派小说,并开始采用新感觉派的手法创作小说。此后,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也自觉探索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道路。1932年5月《现

代》杂志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穆时英的短篇小说集《公墓》《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5. 七月诗派

【答案】七月诗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得名。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这一派别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作有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泥土》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它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6. 《缀网劳蛛》

【答案】《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 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等十二篇小说。其中《换巢莺凤》记述一个贵族小姐为追求自由恋爱而上当送命的悲剧; 《商人妇》描写一个商人妻子被丈夫卖给印度人而备受凌辱的苦难遭遇; 《枯杨生花》写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渔妇在他乡遇见昔日恋人的故事。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7.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8. 《新月》杂志

【答案】《新月》杂志是新月社于1928年3月10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杂志主要发表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和理论。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新月社活动渐衰。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二、简答题

9. 简述茅盾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答案】在茅盾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群以自身的独特性存在于文坛研究领域中,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论者对“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里以《蚀》和《虹》中的惠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等“时代新女性”的典型类型为例加以分析。

(1)惠女士:从社会上败下阵来,退回到家庭中延续对男性的依赖

《幻灭》中的惠女士是个早己幻灭了的人物,在其中还可以说是配角。她与静女士相比,静所经历的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幻灭,对她来说早已是往事了; 静所看不惯和不适应的社会动乱及社会的种种弊端,她倒是可以在其中周旋得如鱼得水了。她总是不放弃追求一种热烈而动荡的生活。惠女士带着鲜明的现代女性色彩。如果说静女士还保留着明显的温婉贞静等传统德性,在新与旧之间徘徊犹豫,那么惠女士则是旧礼教、旧道德的无所顾忌的叛逆者; 如果说静女十显得天真幼稚,惠女十则显得泼辣、精明能干、通晓世情; 美丽安静的环境,养成了静女士善于独处思考而又充满无限幻想的习性,导引着她对人生意义的严肃追求,而惠女士则更深地感觉到时代的痛苦,社会的不安,她很少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黑暗现实挑战,而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2)章秋柳:被迫继续流浪,甚至走向沉沦或毁灭

《追求》里的“恋爱专家”章秋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组织一个社的宣言。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她要将这些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组织起来,让自己和他们一起释放热烈似火的激情。她的这番话只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存在不是颓废的象征,决不是苟且地活着,她想做一些事——一些未必是无聊的事。然而她的热望,最终成为了泡影。于是她感到“极度苦闷”,但她不甘心浪费自己的生命,她要求刺激,只想现在,不考虑以后。

因此,在“极度苦闷的时候”,便“大笑大叫”“拥抱”“亲嘴”“浪漫”“颓废”,到跳舞场,进酒楼,在刺激中感到一点点生存的意义。因此,她“既不希望将来,也不肯轻轻放过现在”,“要先吃尽了人间享乐的果子,然后再干悲壮热烈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可能会堕落。但是她现在没有,她还在努力追求着,然而,她始终振作不起来,她认为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章秋柳最后的决心是只要过一天算一天,她在这“余日无多”的时期内悲哀,最终的追求也彻底地结束了。

(3)梅行素:继续往前冲,走向单命道路

《虹》中的梅行素是个“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不了她的坚毅的品性”的女子。她的性格就是“往前冲”,她所奉行的哲学是:“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能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做我们所应该做”。她最初冲出“柳条笼”,还只是争取自由的本能的反抗,而她投身于集体主义的洪流中时,在发现原来信奉的光阴的生活,愉快的人生,反对旧礼教,打倒偶像等只是一些烂名词,在目前的场合毫无用处时,终于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到了真理的火光。思想的变质,使她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