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依靠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规划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小学阶段,科技类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学校进行了校级层面的实践探索。为了促进区域创新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在区域层面上探索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解决方案,建设和完善科技类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本课题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学、小学、教研科研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的几个理念是:人人有创新潜质,创新能力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是关键时期;不同学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水平有差异;创新能力以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形态存在。研究包括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三部分。 理论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界定了创新能力内涵,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明确培养创新人才实质是培养潜在的创新能力;概括出中小学科技类课程的类型、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索出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科技课“体验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提出创新能力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调查研究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科技类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现状和需求展开,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改进,调查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依据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提出中小学科技类课程区域建设三项机制,即资源共享机制、校际联动机制、部门协作机制。 实践研究以区域内实验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校园科普”课程资源建设为案例,将原有科技课程进行方案的系统改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及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完善,探索出“基于资源共享的学校科技类课程建设模式”和“基于校际联动的科技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同时,还开展了基于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提升的区域科技教师培训的行动研究,探索出“基于部门协作的专题跟进式科技教师培训模式”。本文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展望。基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理性提炼,主要结论是:梳理出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五类科技课程、探索出中小学科技类课程建设与实施三种模式、形成三机制一模型的科技类课程区域建设框架,构建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科技类课程区域建设机制模型。阐述了对进一步深化模型研究的思考,提出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机制、人员和经费的支持及相关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