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61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_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3.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4. 校本课程

【答案】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而言,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实质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密切,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 调查研究法

【答案】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

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因而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的历史研究法; ②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从而区别于实验研究法。

6.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7. 发展关键期

【答案】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8. 发展性教学

【答案】发展性教学是指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以赞科夫为代表。他认为一般发展的概念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发展性教育的核心是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这种“发展”具有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是具有可持续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具有动态性,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六是具有双向性,教师、学生都要与“教”俱进。

二、简答题

9. 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答案】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

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素养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人们欣赏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要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愉悦、爱好的感情,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卞曾限的情绪;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爱美的天性不仅表现在对美的事物和艺术的兴趣爱好上,还表现在社会实践中极力表现美和创造美。美育应当在完成以上两个任务的同时,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美。在生活上注意环境的美化; 在行为上注意举止的文明、仪表的端庄、服饰打扮的得体; 待人接物的谦逊大方,讲究礼貌。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欣赏、创作活动,在艺术实践中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0.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一般而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同时要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可变性表现为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