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813世界现代设计史[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原因。

【答案】(1)战后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设计的厌恶,是新生代对一成不变的单调风格的挑战。

(2)战后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是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手段。

(3)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变化,带动了社会文化领域对主流文化的叛逆,设计艺术也走向了多元化、多品位的发展方向。

2. 简述美德工业产品设计上的贡献。

【答案】战后美国发起的国际主义建筑运动,其实与德国现代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比世界上仟何一个国家都发展得迅速和成熟。

(1)美国:

①进一步发展了工业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

②把工业设计职业化。

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工业产品设计全面推向社会。

(2)德国:

①建立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教育体系。

②进行了大量设计实践和科学试验。

③把社会利益当作设计教育和设计本身的目的。

3. 简述包豪斯教育思想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答案】尽管包豪斯仅存在了14年,但它为欧洲近现代艺术设计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创造性贡献却被永远载入史册,尤其是包豪斯的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全球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1)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设计实践方面,包豪斯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原则,为现代设计指出了正确方向; 同时,它还使机械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工具,开创了适应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业与工业的结合。

(2)包豪斯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包豪斯的课程己形成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课程的主题框架; 主张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付诸实践; 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艺术的教育基础。

(3)包豪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教员组成复杂,特别是“先锋派”艺术家占了主

导地位,教学中的“工艺”成分超过“技术”成分,所关注的领域还是传统产品设计,对现代化产品少有问津,对工业与传统工业之间的关系,仍然带有乌托邦色彩,对时代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一种抽象的美学追求,脱离了社会的需要。

4.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答案】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

(1)美国建筑师温图利设计的宾夕法尼亚“温图利住宅”。

(2)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

(3)格里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厦。

(4)约翰逊设计的纽约A T&T大厦。

(5)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博物馆。

(6)瑞士的博塔设计的旧金山艺术博物馆。

(7)日本的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市市政中心等。

5. 简述日木现代设计的发展阶段。

【答案】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才逐渐走向工业化,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运动。日本工业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大正时期,但走在世界前列却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

(1)明治维新~1945年,这一阶段是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初步传播的时期。战前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日本传统工艺现代化二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1945年~1952年,现代设计意识在日本确立,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初步建立。 1945~1952年,日本经济逐渐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过来。政府、产业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杂志大量出现,设计组织建立和西方设计家大量到日本进行设计活动,派大量人员到美国进行工业设计考察,邀请著名设计师到日本讲学,如弗兰克·赖特、雷蒙·罗维等。

(3)1952年~1960年,是日本的工业设计成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借助美国强有力的支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工业产品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此时,日本的设计力图摆脱模仿美国和德国的状态,建立自己的设计文化。首先强化设计教育,完善和建立自己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同时,通过人员交流和举办展览,来促进日本与西方的设计艺术交流。

(4)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工业设计走向世界。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的电子工业、造成工业、汽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迅速发展,并在世界市场迅速站稳脚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吸取了中国和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内涵,而从现代和前卫方面来看,则更多是追随和模仿美国、德国、意大利的设计,所有这些加上日本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特征,形成了它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日本风格。

(5)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在世界设计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两条新的设计原则,即:有弹性的专业特征:文化的多元特征。80年代,现代设计在日本已奠定了自己的产业

基础,并取得了惊人成就。

6.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中心

【答案】人体工程学的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

(1)人造的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

(2)对于人类工作和活动过程的设计。

(3)对于服务的设计。

(4)对人类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

7. 简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答案】(1)在古代,艺术和科学就存在着不可分性。综观人类文化史和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在科学与艺术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古代是融为一体的,到了近代,初期的科学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动机,也不是为了实用或个人的切身利益,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心或求知欲。这种活动归之于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正因为如此,像达·芬奇,艺术史称他是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史称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有人把他看做是科学的艺术家,有人又把他看做是艺术的科学家,或认为他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在我国古代,张衡、马钧等一批巨匠,也有类似之处。

(2)从现代社会的科学和艺术发展来看,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往往是艺术的载体。把科学当作艺术,不仅是19世纪之前多数科学家持有的基本观点,在19世纪科学成为多数人的谋生职业之后,科学家们选择科学也多半出自兴趣、爱好、猎奇心、求知欲以及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神秘美的追求。因此,从古至今,艺术的表现是与科学的发展进步分不开的。

(3)在世界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史上,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不仅表现在材料方面,而且在造型、装饰方面的反映也十分突出。材料的增多和利用,造型的讲究和装饰的表现手法的改变,每一步都是科学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8. 简述包豪斯时期的格罗佩斯与战前的格罗佩斯设计思想的转变。

【答案】(1)格罗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己经有过非常戏剧化的思想变化:战前他迷恋机械,认为机械式能够为人类造福的,具有类似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立场,这种迷恋在战后消失。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和鲜明左倾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立场的新人。他认为德国只有通过急剧的、激烈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才可能找到前途。他开始放弃大工业化的膜拜立场,转而希望倡导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兄弟行会精神,提倡中世纪行会的工作方式,经常以设计建筑家、工匠同心协力建筑教堂的方式来提倡团体精神,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灌输这种想法。

(2)早期的包豪斯强调手工业方式,而不是大规模机械生产; 力图建立一个小公社,建立一个微型的理想国; 雇佣大批具有鸟托邦思想的艺术家担任教员; 教学集中于强化学生个人思想和创造。这些改革,从表面上看是教学上的改革,实际上是格罗佩斯本人对于社会改革的实验,在于他对机械迷信的幻火之后的理想主义探索,他的目的在于改变德国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教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