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11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______。
【答案】赫塔·米勒。
【解析】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走》、《光年之后》、《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2. “奥勃洛摩夫性格”之说源于俄国小说家______的小说《奥勃洛摩夫》。
【答案】冈察洛夫
【解析】《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凡·亚历山大洛维奇·冈察洛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腐朽没落的地主奥勃洛摩夫一生的叙述,客观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现实生活,鲜明地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预示了农奴制必将走向灭亡,成为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最强音。
3.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解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百年孤独》是其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4.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5.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
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6.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7.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8. 威塞克斯小说
【答案】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威塞克斯是作家的故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占称。哈代用威塞克斯作为同一背景,将不同小说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些小说因而得名。这些小说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宗法制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展现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性历史。其中,小说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的描写,使得威塞克斯在小说中具有了生命。这些作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9.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
,其次是视觉上的“寂”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
,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
感受。
三、简答题
10.《蔷薇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案】(1)《蔷薇园》的内容
《蔷薇园》是叙事、诗文相间的佳作,共分为8篇,227小节。主要内容为帝王言行、宗教学者言行、论知足长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交往之道、论教育的功效。该诗集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揭示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旨在规劝世人避恶从善以匡正时俗。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凝炼而精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许多故事轶闻,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阐明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信条,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暴君和宗教伪善者的揭露和讽刺。
(2)《蔷薇园》的艺术特点
①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
②《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
③《蔷薇园》善于用白描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以一个动作、一个小情节发,三言两语,活灵活现地展示一个人物从外貌到内心的特征,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感。
11.《布登勃洛克一家》如何描写资产阶级的兴衰?
【答案】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家族的没落”,揭示了这部小说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
(1)小说描写了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精神道德和经济的没落
小说以布登勃洛克这个德国殷实的市民家庭四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展示了这个家族由繁荣兴盛到衰落失败的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唯利是图的本性。
(2)形象地反映了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由此表现了德国传统社会在19世纪中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预示性地表现了西方社会的衰落,隐含了作者对西方文化危机的担忧。
(3)小说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托马斯•曼一直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感兴趣,并在这部小说中对之进行了探讨。小说表现了艺术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利己原则和惟利是图习气的抗衡,反映了作者对艺术的高度肯定。但同时,小说又常常将这种具有艺术气质的主人公塑造成神经质的人物,赋予其一事无成的命运,表达了对其不能胜任重整个家族事业的惋惜之情,客观上反映了托马斯·曼本人对艺术的悲观认识和矛盾看法。
12.以拉斯蒂涅所受的“人生三课”为主线,简析《高老头》的社会批判性。
【答案】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中的人物,他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抨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拉斯蒂涅的第一次人生大课是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的指点和教诲。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将她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学”毫无保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