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976人文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区
【答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2. 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3. 逆城市化
【答案】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目前对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中小城镇。许多大企业分别在中小城镇开设子公司和分厂,形成新的企业布局空间。
4.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答案】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汤因比在对多种文明的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战和应战”。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如果没有当时对环境的应战也就不会有埃及古国的文明。
5. 人口结构
【答案】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具有重
要意义。
6. 第一产业
【答案】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各国的范围大致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二、简答题
7. 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答案】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有:
(1)环境学派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2)区域学派
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
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一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
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8. 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答案】(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等过程。通常表现为:
a. 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b 城市范围的扩大;
c. 城市数量的增多。
(2)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a. 向心型城市化
又称集中型城市化,即表现为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公司的总部、银
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b. 离心型城市化
又称扩散型城市化,是指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a.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b. 飞地型城市化
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力一式。
③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
a. 景观型城市化
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b. 职能型城市化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④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a.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b. 消极型城市化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a.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等两个方面。
b.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 影响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开发?
【答案】(1)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旅游效益的内涵主要包括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精力恢复。
(2)最大效益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的时问的比值。这一原则简而言之为旅速游缓。为了追求旅游时间比,人们在选定旅游地之后,往往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 在未选定旅游地时,往往选择距离最近的旅游地。
②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