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2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18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37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57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74
一、辨析题
1.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不同国家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种的,模式是多样的。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但又是统一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答案】该说法不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
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运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 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
(3)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在空地上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新的生产方式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逐步发展和自然形成的,是在扬弃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作为它的对立物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生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5.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对客观反映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
(1)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6.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违背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卞义基本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并不违背“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④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②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所以,和谐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只是将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并处于同一性规定的范围内. 由于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事物的量变阶段,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更为重要。
7. W-G-W 与G-W-G 在本质上是两个相同的公式。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商品直接流通的基本形式是W-G-W ,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公式中G-W-G 表示的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从形式上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