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b.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a.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b.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c.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十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十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
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
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3.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
4. 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前提。
【答案】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各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
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5.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下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下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6.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可以从下两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